雅集:文士与饭局
■寻找“老玩法”④
重阳刚过,亲朋相邀、登高望远、吃蟹赏菊等的传统文化追诉引发了我们对文人雅集的忆旧。自古以来,文人雅集总是依托于诗文书画的闲适氛围,无论纵情山水之间,还是畅怀居室一隅,三五知交,十数友朋,或焚香,或吹弹,或饮酒,或品茗,人间清旷之乐,莫不如此。
从建安七子的邺下雅集到王羲之们的兰亭雅集再到北宋的西园雅集……琴瑟鼓吹、书画歌赋中,雅集作为风雅的生活范式与文化现象,让我们时代一再地追慕、效仿和研究。
我有嘉宾:曹操父子的“官方论坛”
最早的文人雅集不可考,因为过去的文人太少,三国时代,魏朝才有三曹父子,而在这之前,只有士之汇集,如稷下学宫,而没有文人。
汉末,建安七子为雅集的发轫。曹植《与杨德祖书》与曹丕《与吴质书》,标志着文学自觉时代的出现。而在这之前,一代汉赋,虽规模宏大、器量弘远,终归属于少数文人的行为。赤壁之战后,孙权据江东之险,刘备占荆州之利,孙刘联盟抗曹,三国大势基本形成,有了相对稳定的对峙局面。曹操退回了魏都邺城,从这时起建安文士云集邺下,他们以曹氏父子(特别是曹丕)为中心,经常集宴云游,诗酒酬唱。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回忆当时的盛况说:“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连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当时文风极盛,成一时风气。所以后人评价说“诗酒唱和领群雄,文人雅集开风气”。邺下聚会,开创了文人雅集的先河。后人仰慕七子同时,便又给魏晋时的七个人安上个竹林七贤。而其实,他们从未聚在一起。
文人稍有规模的出现,是在金谷园雅集:石崇,《世说新语》将其列入“汰侈”类,在历史上他以生活奢靡而留名。其实,当时他也是颇有文名的,他建有一座别墅,因金谷水贯注园中,故名之曰“金谷园”。金谷园随地势高低筑台凿池而成,郦道元《水经注》谓其:“清泉茂树,众果竹柏,药草蔽翳”,是当时最美的花园。
石崇曾在金谷园中召集文人聚会,与当时的文人左思、潘岳等二十四人结成诗社,史称“金谷二十四友”。所谓“二十四友”以当时的一个特殊人物贾谧为中心。其人是西晋开国功臣贾充(217~282)的外孙,权倾一时。《晋书·潘岳传》说:“岳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尘而拜。”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二十四友”举行过若干次文学集会,在某种意义上推动了当时创作的繁荣。他们在石崇的河阳别墅里饮酒赋诗,畅游园林,饮酒赋诗,并将所作结为诗集,石崇曾作《金谷诗序》(今已亡佚)。后人称这次聚会为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文人雅聚。
从兰亭到西园:北宋文人的生活范式
金谷雅集影响极大,据说后来的兰亭集会完全照这个样板来进行。永和九年,42人,37首诗汇成一集,由王羲之作序,孙绰作后序。这便是有名的兰亭之会。王羲之那篇《兰亭序》帖,只是用鼠须笔、蚕茧纸起草序文而已,然而因艺术造诣空前绝后,而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气的经典之作。
除此之外,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白居易在晚年期间,对仕途是心灰意冷,与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和释如满,在洛阳香山结为九老会,隐山遁水,坐禅谈经,写下了《香山九老会诗序》;王勃的《滕王阁序》也是在文人雅集中写就……皆为中国文史上著名文坛集会。
时光流转到北宋。宋代是雅集活动蓬勃发展的时期,结社聚会成为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风尚,有记载的名人诗社就达六七十家。
盛唐作家主要通过科举求仕等方式完成。宋代更大规模的科举活动所造成的全国性人才大流动,经常性的游宦,频繁的贬谪,以及文酒诗会为中心的文人间交往过从,就成为宋代作家们的主要生存方式。
文学观念上的趋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文人圈子,随之又通过错综复杂的师友关系而逐渐形成不同的群体政治集团和派别。像北宋的从钱惟演西京幕府到欧门到苏门这三个文人集团的前后传递,都显示了一条以宴集交游为联结纽带的文人群体形成的清晰线索。
一方面,宋代帝王希望通过以文事治天下,雅集正是政权借以传递这种政治信号的方式,徽宗时期更是借助画院的力量制作了如表达士人功业实现的十八学士图、文苑图等;另一方面,政治性的文人集团,对日常生活雅化,对个人感受和生活情趣的追求开始淡化集会的政治色彩。
北宋的苏轼、米芾都是热衷雅集的名士。元佑年间很多京中文人学士围绕在苏轼周围,拥戴他为文坛盟主。宋代众多雅集中,影响最为深远的莫过于西园雅集了。“西园为北宋驹马都尉王洗的宅第,当代文人墨客苏轼、黄庭坚、秦观、晁无咎多雅集于此”。
王诜请善画人物的李公麟,把自己和友人苏轼、苏辙、黄鲁直、秦观、李公麟、米芾、蔡肇、李之仪、郑靖老、张耒、王钦臣、刘泾、晃补之以及僧圆通、道士陈碧虚画在一起,取名《西园雅集图》。画中,这些文人雅士风云际会,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抚琴唱和,打坐问禅,衣着得体,动静自然,书童侍女,举止斯文,落落大方。米芾为此图作记。后人景仰之余,纷纷摹绘《西园雅集图》。著名画家马远、刘松年、赵孟頫、钱舜举、唐寅、尤求、李士达、原济、丁观鹏等,都曾画过《西园雅集图》。
宋代之后,元代的玉山雅集成为中国最后的极大影响的文人雅集活动,它在元末持续十多年,参与人数上百,以其诗酒风流的宴集唱和被《四库提要》赞为“文采风流,照映一世”。
玉山雅集指元末东南吴中地区(今苏州一带)有昆山顾瑛的玉山草堂。清初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的甲前集列有“玉山草堂留别寄赠诸诗人”的名单,他们包括柯九思、黄公望、倪瓒、杨维桢、熊梦祥、顾瑛、袁华、王蒙等37人,这些诗人不单诗文曲赋,还兼书画琴棋诸艺,影响甚巨,比如绘画中的元四家黄、倪、王三家先后都出入过玉山草堂,元末江南文人画家中的重要代表若张渥、王冕、赵元留下过诗书画合璧的佳作。
金谷、兰亭、西园雅集的区别是后者几乎都是官僚与贵族士大夫的雅集,非贵即显,而玉山之会是真正的文人之会,玉山主人顾瑛广结朋友纯粹出于兴趣爱好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无任何功利目的——既不打算应举出仕,也没有走终南捷径的念头。
消失的美学:雅集在当下
正如日本学者吉川幸次郎在他所著的《元明诗概说》中所云“简言之,即以文学至上、艺术至上而生活的态度。因为以艺术为至上,所以在日常言行上主张艺术家的特权,而不为常识俗规所拘束。持有这种态的人物,从这个时期以后,往往称之为‘文人’。这是过去的中国不一定存在的人物。”
重阳节是古代雅集盛会绕不开的节日,遍插茱萸、登高望远、尽孝老人,传统饮宴文化和孝道精神、物质形式等并重。中国当下,文化性的宴饮集会为历史隔断,日渐减少,近年方显复兴之势。2013年10月13日,为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熬阿胶·写家书·尽孝心”为主题的“2013中华儿女孝心行动”在山东东阿县开启。国医大师张学文、曾国藩第六代嫡孙曾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秦玉峰等社会各界人士通过“阿胶聚会”的形式讲解了千古名流,如曾国藩、朱熹等如何宴饮、养生、尽孝、欢度重阳,阿胶工作人员现场演示阿胶制作并发起写“家书”活动。“慈母年高,当以心平气和为上。少食勤餐,果蔬时伴。阿胶丹参之物,时以佐之。延庚续寿,儿之祈焉”。“阿胶系毛寄云所赠,最为难得之物,家中须慎重用之”。朱熹和曾国藩的家书则引起与会人士反思,共倡千古孝敬之道,谈论传统精神的当代困境,讲解阿胶养生文化。从文化传统到节庆习俗到儒家孝道再到物质载体,一一结合,堪称文化雅集的现代体现。
北京文人帮的陈丹青、艾丹、王朔等人亦常有文人、画家聚会。不过,对他们而言:“如今的雅集并非仅仅是把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优雅美好都集合起来,而是为了让艺术回归生活。”
“古代的雅集已经不可能在今天这个时代恢复了,所有衣食住行的方式都发生了太大的变化。但是我更喜欢用这种古代雅集在当下的体验中来思考我们要什么样的交往交流,或者什么样的文化的对话,参与和介入。从古至今那些文学篇章的传承不仅是文学,还是生活方式,它们在那个时候与环境是如此和谐,就像著名的兰亭雅集一样。”苏州国画院高级画师叶放、乾隆年间的状元毕沅后人、雅集倡导人叶放说。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