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致青春的“遗情书”
热播剧《北京青年》在四大卫视落幕,但除了“矫情”、“不接地气”、“高富帅装屌丝”等质疑外,仍有不少网友认为剧中四个北京青年“根本就不是去底层吃苦”,更像“京城F4”在“微服私访”;豆瓣网上,近6000名网友对该剧的评分,平均只有5.5分(满分10分)。
作为“青春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赵宝刚认为《北京青年》不仅是北京青年的故事,而是中国一代青年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不仅是给青年看的,也是给父母看的。不管是真是假,《北京青年》所带来的青春和理想的话题,确实值得我们思考。
北京青年其实就是“背景青年”
何东辞职了,全国无数青年羡慕的北京公务员不干了,还抛弃了博士女友,去餐厅端盘子;
何西辞职了,北京大医院的医生不干了;
何南辞职了,加拿大留学,年薪40万,不干了;
何北辞职了,虽然只是在超市里卖拖把,但架不住人家是富二代,也挥挥手不干了。
四个京城阔少,平稳、优越的生活过腻了,于是辞掉工作集体流浪,美其名曰“重走青春路”。按照导演赵宝刚的解释:人在年轻时最不应该追求的就是稳定感,《北京青年》表达的就是这个主题。
剧中,李晨饰演的老大何东因看了个求职节目大受启发,毅然放弃了公务员工作,并在结婚登记当天同未婚妻分手,理由是“重走青春”。他的想法得到了兄弟何西、何南、何北三人的支持,四兄弟纷纷放弃了“铁饭碗”,离开北京,就连爱情,也要“再爱一次”。
何东一路南下,最后在玉龙雪山找到了他的理想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重走青春路真的可行吗?当众多70后、80后当下还在为车子、房子、位子、娘子而苦苦挣扎时,《北京青年》的这场人生游戏玩得实在有点过分。
众所周知的就业难面前,何东放弃许多人为之羡慕的公务员职位,完全不顾家人包括父母的感受,去换一种走南闯北的生活,去刷盘子、蹬三轮、送快递、当包工头……难道这就是北京青年们想过的理想生活?
有网友讽刺道:“导演不能为了抛出话题,就设计这样不合理的剧情。”有网友质疑该剧“不接地气”,悔婚辞职、重走青春,这样的生活选择究竟是浪漫还是不靠谱?有人觉得这是“瞎编故事”,是“不切实际”。
《北京青年》似乎想拍成一部青春励志剧,但赵宝刚了解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真实的生存状态吗?年轻人固然要挑战自我,但在就业压力巨大、社会保障不完善,不少年轻人还在为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车子、房子、票子而苦苦挣扎的当下,如此不着调甚至过分美化的青春剧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恐怕只有“羡慕嫉妒恨”,而难以从中找到励志的成分。
不说几个正值青春韶华的年轻人,有没有资格“重走青春路”;也不说几个帅哥、靓女发发传单、送送快递,然后开着吉普车游山玩水、谈情说爱,能获得何种生命体验与感悟。
如今的电视剧越来越快餐化、浅薄化,一些青春偶像剧虽然内容粗制滥造,情节不合逻辑,却能凭借大牌导演、明星阵容以及出位对白、话题炒作等,赢得较高的收视率。
北京青年其实就是“背景青年”,只有他们才敢重走青春。他们没有生活压力,才有魄力说走就走。但大多数人不会这样,冲动只是存在于想法,而不敢付诸行动。工作里没激情了,就辞职。这不是洒脱,是缺筋。生活里没激情了,就旅行。这不是豁达,是逃避。
最后,四兄弟和他们的女人从玉龙雪山回北京后,难道就不朝九晚五,养家糊口,相夫教子?
青年批判书:事业、爱情、家庭、理想,全都是乌托邦
这种剧,无论拍摄质量如何,出自谁之手,谁主演,都一定会有这样的观众留言:“说出了我们80后的心声”“心被戳得一阵阵的疼,写的就是我的生活吧,可惜我没有电视剧中这些人的勇气”“台词好精辟!随便转一句就是残酷生活真相啊!”
很多此类剧的编剧便会迎合而上。80后最焦虑的是什么,我便在剧中赤裸裸地放大化地展示着——至于真实不真实,有不有度,如何改变,出路在哪里,还是天降一个富爸爸吧!
80后今年最大的32岁,最小的也有22岁,按道理早已开始独立。但在影视剧里,众多打着“诉说80后真实人生”的电视剧被量产着,80后的青春却被不停地过度解读着。
有人看见了实际中的自己,困于生活、耽于思考、恐于实践,此剧像是明灯;也有人奋起拍砖,这是无数个赵宝刚在自我辩论,他以50后的经验瞭望80后,从未真正站在80后的阵营中。
很有意思的是,这样打着“80后话题剧”名号的电视剧越来越多:编剧不再像小说家,一个个都变成了评论家;幻想中的主题先行,除了主题什么都不重要;台词再占去1/2的华彩,至于剧情和角色,越简单越有代表性越好。80后真正是什么样子,过着什么生活,你们知道吗?
想写这种剧一点也不困难,如果你讨论的重点是北漂、屌丝、理想、买房等,基本已经成功一半;再去网上寻觅点“六六式”的尖锐台词,成功2/3;角色至少是3男3女,必须代表社会不同阶层,成功在望——加点励志的主题曲,再加点广告植入,恭喜您,成功了!
和电视剧里的潇洒不一样,很多80后的生活被高房价所吞没。
治病不看广告看疗效,看剧不看宣传看幕后:作为80后系列生活剧的翘楚,著名编剧任宝茹是70后,李晨、佟大为、陆毅、马伊琍、赵子琪等80后青春剧的熟脸都是70后,而导演赵宝刚是50后。
哪些地方在幻想?事业、爱情、家庭、理想。
仔细分析这些号称解读80后的青春剧,就会发现他们的工作十分有趣:不是地产就是设计,不靠车行就靠广告赚钱。这方面,重走青春的《北京青年》最接地气,何南自主创业好歹靠的是技术创新(虽然那电子拐杖的发明看上去很扯),而何北的酒吧则就是富二代混子的投资集中地:一个酒吧,固然需要设计和营销的能力,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对核心客户群富二代圈子的渗透,以及和公检法甚至是当地帮派关系的处理,而这些资源必然来源于父辈的积累和权力的置换。
事实上,在普通的80后眼中,创业等于淘宝开店,发明等于奶茶店开发新口味,更多人则是为外企、私企、普通国企打工,那些自称不甘如此的人,选择的也不过是为了个几千人竞争的职位备考两年,并最终成为上班看报下班麻将的公务员。
在这些电视剧里,自由、梦想、哥们义气被视为最高标准。现实中的女性:生活第一门当户对。
电视剧中的理想:自由与追梦。可以是放下一切去寻找青春的冲动,也可以是抛开一切不管不顾的逃离束缚,更可以是为了追逐心中的梦想拼尽一切。
而在现实中,一样为了房子、车子、妻子、儿子发愁,但日子总是一天天过的:相信踏踏实实会有未来,想抛下一切的时候总会顾念到还有责任和义务。
真正的“在路上”: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
孟郊有诗云:“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席慕容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是个多么让人留恋,又让人恶心的词语?
战争年代,为革命而生是青春的理想;建国初期,为祖国建设是青春奋斗的目标;而今,社会和谐繁荣,青春却变成了无处安放的躁动。青春的理想是向安稳的现实妥协,还是激发蛰伏在心中的蠢蠢欲动?
《北京青年》让人想到当年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当大批知青哭闹着返城,标志着城里人出城的失败;这一次《北京青年》出城又因为是有退路的,无非是一次玩农家乐活动,有点刺激和新鲜感而已。要说触动灵魂,对青春价值有感悟,担当大任,恐怕不行。从这个角度看《北京青年》,这显然是一部讽刺剧。土生土长的北京青年看了这样的电视剧不知作何感想?能激奋北京青年吗?
要评论电视剧《北京青年》其实应当与另一部同样是李晨参与表演的《北京爱情故事》结合起来。前者是说的土生土长在北京的青年的无病呻吟的苦恼,后者是介绍“北漂”的外地青年的艰难打拼。这其实也是一种“围城”现象,身在京城的青年觉得自己有天大的本领,有能力“重走青春路”杀出京城干出一番事业来,所谓的重走青春也不过是“高富帅装屌丝”的游戏。“披着青春马甲,高喊着自由,骨子里又是典型的高帅富,装屌丝的颠倒游戏。”
正如评论家曾庆瑞教授所言,赵宝刚的作品不真实,主要是他“对‘80后’的生存状态和文化心态的描述和阐释不真实”,没有揭示绝大多数“80后”那种困顿的、尴尬的、复杂的、生活的、本质的真实,而显得“更风花雪月、更理想主义”。
我们可以忘掉这部电视剧了,而每个人的青春,其实都在各自的路上。
以《在路上》闻名的伟大作家凯鲁亚克说:“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带着最初的激情,追寻着最初的梦想,感受着最初的体验,我们上路吧。”这个“路”,其实并非辞掉工作出走外地,而是人生的大道。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