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朝鲜“三八线”
“第二次朝鲜战争已经难以避免。”朝鲜外务省3月7日下午发表措词强硬的声明,威胁要对美韩“行使先发制人的核打击权利”,朝鲜半岛山雨欲来。
朝鲜发出警告之时,距离安理会投票制裁朝鲜仅有几个小时,这个针对朝鲜上月第三次核试验的“迄今最严厉的对朝提案”于3月7日夜间在安理会上获得全票通过。
朝鲜战争已结束60年,三八线上的往事也渐渐被世人所淡忘,如今重新进入那段历史现场,或许能够为今日的朝鲜半岛局势提供某种借鉴。
30分钟分割朝鲜半岛
1945年8月的一个仲夏之夜,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三部协调委员会的大员们正在召开紧急会议。主要议题是研究在朝鲜的日本军队的投降问题。国务院的代表一开始就向军方的将校军官们提出,出于政治上考虑,美国接受日本投降的区域要尽可能往北推移,制止苏联控制朝鲜全境。
“天知道红军会在朝鲜的什么地方停下来,”国务院的代表悻悻地说,他已经厌倦了这冗长的会议,“要知道,还没有任何力量能让俄国人吐出他们已经占领的地方。”
“不过,将投降区域往北推移是有一定限度的。”陆军参谋处参谋迪安·腊斯克上校小心翼翼地说。“目前军方手头缺乏可供立即投入使用的兵力,加上时间和空间的因素,抢在苏军进入该地区之前向北部更远的地方推进会有困难。假如苏军拒绝在朝鲜北部停止前进,美国实际上将无法阻止他们。”
的确,苏军在中国东北地区势如破竹,横扫日本关东军,向朝鲜疾速前进,而美国地面部队还远在1000公里外的冲绳岛。
那么,将日本军队在朝鲜的投降区域划到什么位置,既能满足国务院的政治要求,又能符合美军的军事现状,而且还要考虑到苏联方面能否接受?
这是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会议在激烈的争论中持续到凌晨1时,但还没有拿出一个十全十美的方案。要员们连连打着哈欠,开始收拾桌上的文件,准备明天继续讨论。
助理国防部长约翰·麦克洛伊仍劲头十足,叫住了正要离开会议厅的腊斯克和另一位年轻的参谋。两位年轻人又回到了座位。
“如果我们提出的受降建议大大地超过我们的军事实力,那么苏联就很难接受,速度是问题的关键。”麦克洛伊直截了当地说明了军方的想法,“让你们留下是想要你们尽快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要在30分钟之内搞出来。”
两位年轻参谋面面相觑:“30分钟?”
“没错,你们只有30分钟时间。”
“我们现在就去办公室,考虑这个方案。”腊斯克像一名即将参加决斗的角斗士,鼓足了劲。“美国在这条线以南接受日本投降比较合适,”腊斯克用右手指向北纬38度线:“它可以把朝鲜半岛大体上分成两半。最重要的是,朝鲜的首都汉城被包括在美国部队的受降区。”
时间有限,另一名参谋表示完全赞同,于是腊斯克拿起一支红色铅笔,干净利落地在朝鲜地图上画出了一条直线。巧合的是,这条线和1905年日俄分割在这个国家势力范围的那条线完全一致,同样是北纬38度线!
就这样,朝鲜被人为地分成了两半,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的命运就在这两个从未去过朝鲜的美国参谋手里改变了。
一条纬线左右的两大阵营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宣布投降。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西南太平洋地区盟军总司令,立即发出盟军总司令关于受降的总字第1号命令,其中确定以北纬38度线为界,命令朝鲜地域的日军在三八线以北者向苏军投降,在三八线以南者向美军投降。斯大林此时曾提出,把北海道北半部包括在苏联军队受降的区域内,遭到了杜鲁门的断然拒绝。
几乎在同时,苏军仍马不停蹄地向朝鲜北部进发,于22日占领平壤,23日南下至三八线以南的开城,逼近汉城。总字第1号命令发布后,苏军撤出开城,北撤到三八线以北地区。值得注意的是,进攻朝鲜的苏联红军得到了朝鲜抗日部队的有力配合,他们的领导人是金日成。
从9月8日开始,美军第24军军长霍奇少将率第6、第7、第40步兵师在朝鲜南部的仁川、釜山登陆,在经过不停顿的机械化行军后,疲于奔命的美军终于到达那条纬度线,占领朝鲜三八线以南地区。
战争的硝烟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渐渐散去,朝鲜半岛沉浸在祖国解放的喜悦之中,朝鲜大地上洋溢着喜庆热闹的场面。但是,朝鲜人民欢庆的却是一个在大国政治交易下形成的分裂的国家。当然,他们此时并不理解这条分割祖国的三八线的真正含义。
连美国人自己都承认,“这条横穿朝鲜的刻板的纬度线,是任意武断的,有悖于‘自然’的国界”。“事实上,这是一条不顾实际情况臆造出来的分界线。”这条长约300公里的分界线斜穿朝鲜。它根本没有考虑政治上的界限、地理上的特点以及水路与陆路贸易需要。38度线截断了75条小溪和12条河流,以不同的角度越过了高高的山脉,穿过181条小路、l04条乡村土路、15条道际全天候公路、8条高级公路和6条南北铁路线。当时无人知晓,这条线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依旧需要士兵生命的地方,38度线注定是一条血线。
1948年8月15日,李承晚领衔的“大韩民国”政府,在汉城宣告成立。北部朝鲜于1947年2月经过选举产生了朝鲜人民会议,并成立以金日成为首的北朝鲜人民委员会。1948年9月2日,朝鲜最高人民会议第一次会议在平壤开幕,通过了国家宪法,金日成被选为内阁首相、国家元首。9月9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至此,在远东的朝鲜半岛上,同一国家和民族,出现了两个意识形态绝然敌对的政权。两个政府都宣称自己对全国有管辖权。在北朝鲜金日成背后的是苏联,在南朝鲜李承晚背后的是美国和联合国朝鲜临时委员会。
没有人,包括苏联人和美国人会认为这样的一个朝鲜半岛会相安无事。“战争是早晚的事,”美国驻南朝鲜大使约翰·穆乔说,“说不定就在哪天早上。”
风雨欲来的朝鲜半岛,战鼓声已隐约可闻。
中国的收益与代价:最重要的和平时期,却需要用“以战止战”的方式获得
1950年10月11日,斯大林与周恩来联名电报通知北京和平壤,告之他们的决定:准备放弃北朝鲜,让金日成及其政权和军队暂时退到中国的东北地区去……
这是朝鲜战争最为传奇的一刻。在收到电报的第二天,毛泽东即复电表示同意他们的意见。如果说中国放弃出兵,这是最有可能的时刻。但是,第三天,毛泽东做出了决定,在给周恩来的连续三份电报里,均明确表示:中国出兵!
更重要的是实力对比,即使中国方面对此的分析,也是偏重于这一比较。《毛泽东传(1949~1976)》里描述说:“1950年,美国钢产量8772万吨,工农业总产值2800亿美元。而当时中国的钢产量只有60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00亿美元。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设备,具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就连实力远比中国雄厚的苏联,也不愿因援助朝鲜而冒同美国直接冲突的危险。”
战争过程不再详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历时3年的朝鲜战争终告结束,双方的领土又回到了三八线。
当时担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克拉克,后来在回忆录里说:“在执行我政府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与李奇微一定具有同感。”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里论述这场朝鲜战争:“虽然中国红军只是一支由农民组成的军队,但从它自身具备的战略战术水平来看,仍不失为一支第一流的军队。新闻记者们喜欢说什么‘亚洲游牧民族的人海战术’,这与事实真有天壤之别。实际上,中国人进攻的单位很少大于一个团。甚至这样的兵力也往往被分散,化为一种似乎是无穷无尽的排规模的穿插运动。中国红军之所以可怕,并不是因为人众,而是因为其骗术和奇袭。”
当然,这场战争也让中国人付出了高昂的成本:此后长达20年时间,中国被联合国拒之门外;同时,也不得不无限期推迟解放台湾的计划。这是战争改变的历史走向,但将这场战争置于更宽广的背景里,它的价值与意义自有另种面目: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被动而失败的各种屈辱的战争经历,经此一战,面貌大变。
即使最克制的历史观察与评价,《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也如此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朝鲜冒险付出的代价确实很高,但安全得到了保障和中国国际威望提高所带来的益处超过了代价。”
我们从历史性的观察与评论回到历史现场。停战协定签订稍后,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上,毛泽东总结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伟大的,是有很重要意义的。第一,和朝鲜人民一起,打回到三八线,守住了三八线。第二,取得了军事经验。第三,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由于以上三条,就产生了第四条:推迟了帝国主义新的侵华战争,推迟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毛泽东传(1949~1976)》解释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使中国的经济建设获得了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这对于长期处于战乱的中国人民来说,是极其宝贵的。”
后人读史,面对这段历史不免深觉吊诡,对于新中国最重要的和平时期,却需要用“以战止战”的方式获得,这断非普通人能够想象。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