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热点 >

马坡乡的“梁祝”后遗症

2011-08-08 07:41 《齐鲁周刊》/ 秦关 /

  同窗三载的深情,十八相送的缠绵,最后双双化蝶的凄美……

  梁祝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但在梁祝故事的传说起源地济宁马坡乡一带,至今梁、祝、马三家不通婚,而且不唱梁祝戏,不放梁祝电影。

  马坡乡版的“梁祝故事”

  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的梁祝祠,出土了一块“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

  碑是明朝正德年间所立,碑文除了记载重修梁祝墓、梁祝祠的经过,还记载了梁祝故事:祝员外因无子外出读书,整日“咨叹不已”,其女祝英台“为解父忧”,“冒为子弟”,与邹邑(今山东邹城)西居梁山伯同在邹城峄山学习三年。

  后梁山伯“疾终于家”,祝英台“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山东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樊存常说:“整个故事并没有墓裂、入坟、化蝶等神话色彩和艺术加工,是民间发生的真实故事。而今,峄山上仍然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泉、梁祝读书处等遗址。马坡乡梁、祝、马故居村庄和家族后裔尚在。”

  马坡村有5000多人,98%的人姓马,马文才的后裔大多在这里。同在济宁的任城区接庄镇岔河村有1500多人,祝姓人口有90%以上,因为水灾,他们从九曲村迁来。而“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上说,梁祝的籍地“在昔济宁九曲村”。

  马坡人都说梁氏的后代在两城。两城的梁氏是这里的老户人家,当记者问他们是不是与梁山伯一家时,他们说:“一笔写不出二梁来”。

  蝴蝶不落“马郎墩”

  马坡乡一带的人们都知道,马坡的伏脊顶草长得旺,花也多,每到春天,野花遍地都是,争奇斗艳,于是引来了蝴蝶团团转。这里就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墓地。

  据说,自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埋在伏脊顶上,马家再也不来放马了,再加上“梁祝”的死惊天动地,所以他们的坟地十分阴森,也十分清静。后来马坡来了人,也没人去打扰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梁祝”墓地成了蝴蝶的安乐窝。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

  离梁家林一里地远有个周庄村,村里有一位76岁的周老太太,她从小在娘家就听老人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变成蝴蝶是编的,不是真的。”

  周老太太听老人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埋在梁家林,坟头很大,不知过了几辈子,马坡一带发大水,梁家林的坟子都淹了,梁祝的大坟头也淹了半截,后来水耗了,大坟头下沉了,中间塌了一个洞,蝴蝶从洞里钻来钻去,有人看到后就说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魂变的。一传十,十传百,让说书的、唱戏的全编进去了。”

  马坡乡王庄村有位村民叫杜传芹,她年轻的时候曾任民兵小分队队长。杜传芹从小的时候听二奶奶说“梁家林”里蝴蝶有灵性,哪个地方都落,就是不落“马郎墩”草上。说那蝴蝶是祝英台的化身,祝英台宁死不做马家鬼。

  杜传芹不相信是真的,但经过多次观察,“二奶奶的话千真万确,一点不假。”

  梁祝马三家数百年来不通婚

  说起祝英台,马坡村族长马振西老人的神情很激动,甚至还有几分愤怒,他用颤颤微微的声调说:“就算马家人死了,也不娶姓祝的。”

  原来“马家人”一直感觉受到了祝英台的戏弄。想以前,马文才有才有貌又有财,对祝英台明媒正娶,并非戏里所唱的“抢”,而祝英台却辜负了马文才一家,为了梁山伯殉情,为此,马家人感到了莫大的耻辱。

  马振西翻出厚厚的家谱,用颤抖的手一本接一本地翻给记者看,其儿子和儿媳在一旁说:“家谱里从没出现姓祝的媳妇,老人根本不允许和姓祝的结婚,小辈的自觉不谈姓祝的对象,媒人说亲也回避着祝姓。祝姓的人宁愿死也不会进马家的门。”

  吴琦解释说,孔孟之乡出现了奋不顾身追求自由爱情的祝英台,对受封建礼教束缚熏陶的祝姓人来讲,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有老人谈到了他们刻骨铭心的祝氏家规,那就是禁止与马氏通婚,说是“老家的规矩。”

  吴琦透露,在他与祝氏老人的谈话中,得知祝氏家族从老辈就不让唱梁祝戏。新中国解放后,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从没踏进岔河村的门。

  岔河村一位祝姓老大娘说,老辈里来过一个唱渔鼓的,唱的“那戏”,让老辈的给揍跑了。“那戏”,老太太就不说是“梁祝”。

  马振西老人回忆,马坡村只演过一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为了宣传新婚姻法,各地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剧。

  当时的马坡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亲自找他做了几次思想工作,后来马家全体党员开会表决,同意接受,但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要到离马家祠堂2里以外去演。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