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社会记录 >

悬在三峡上空的“剑”

2011-04-17 22:21 《齐鲁周刊》/ 熊建强 /

  4月11日,一个年产40万吨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项目被批准在重庆开工建设,获得此项目的是大名鼎鼎的巴斯夫。三峡库区环境本就脆弱,此处建如此大规模的化工厂,对环境比较大的潜在威胁引起了广泛争议。


   据了解,化工项目本身不适合放在内陆,在水库附近建化工厂更属全球首例,而巴斯夫本身又安全事故多发,有人不无疑虑地指出,这是一把悬在三峡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重庆来了MDI


   “巴斯夫将建造年产40万吨MDI的生产装置服务发展迅速的中国西部市场。”

 

  4月11日,重庆市长寿经济开发区。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巴斯夫董事会成员薄睦乐、水利部副部长周英等悉数到场,德国巴斯夫(BASF)在重庆投资的全球最大单体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装置项目开建。


  项目动工,标志重庆以巴斯夫项目为核心的MDI一体化项目产业链建设正式启动。


  巴斯夫是来自德国路德维希港的化工巨头,它的产品从农药到特殊塑料。在中国,巴斯夫的工厂遍布上海、南京、广州、吉林。在巴斯夫大中华区的网站上,本刊记者看到在这一新闻的链接注明,“巴斯夫将建造年产40万吨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的生产装置服务发展迅速的中国西部市场。”


  据公开资料显示,巴斯夫在中国拥有30个生产基地,分布在从吉林到广东的沿海地区以及长江中下游的上海、南京等地。其中,MDI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产品。MDI的化学名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它是合成聚氨酯的原料。聚氨酯的简写叫PU,它是都市女性几乎人手一个皮包的原料,也是户外旅行者登山鞋底的原料。


  在当天的开工仪式上,重庆市长黄奇帆表示,中国每年需要200万吨MDI产品,而目前供应量仅有100万吨,所以该项目前景广阔。巴斯夫负责亚太业务的董事薄睦乐曾接受媒体采访时预测,“中国未来对MDI的需求增长率每年至少为9%。”


  黄奇帆表示,该项目每个车间、装置的安全和环保标准,将高于重庆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标准,长寿经开区标准将高于国家的安全和环保标准,“重庆MDI一体化项目将是高度环保安全的化工项目。”


  在开工仪式上,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提出要求,“希望”此项目始终贯彻发展循环经济、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保护好长江母亲河。


  “重庆MDI一体化项目的生活和生产污水由园区污水处理厂接纳和处理。各入园企业将生活和生产污水合并,经过企业预处理站的处理,达到园区污水接纳要求,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置。”一份长江委提供的材料上如此表述。

 

巴斯夫的三峡环保大考


  “巴斯夫在环境管理方面有比较多的经验,但涉及到三峡这一敏感的区域,所以不能保证这些环节不会给三峡水域造成污染。”


  这个总投资高达350亿的项目,在正式开工之前经历了长达三年的争议。除了项目本身的性质,巴斯夫之前的表现也加重了这种疑虑。化工厂的废水废渣经处理后排放,是否将影响长江母亲河?三峡库区是否适宜大规模发展化工项目?要进入库区的世界化工巨头巴斯夫,正受到环保因素的反复考量。


  目前可以查实的报道有:2007年1月4日,巴斯夫在英国一家化工厂发生有毒化学物质泄漏,导致37人受伤;1998年6月7日,上海巴斯夫染料化工有限公司也发生一起丙烯酸乙酯气体泄漏事故;2006年3月31日,该公司另一座位于上海金山的厂则又发生过一起泄漏;巴斯夫在美国辛辛那提的一家工厂还曾发生过爆炸事故,导致2人死亡及多人受伤。


  2008年6月30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在北京召开新闻会,曝光巴斯夫集团上海巴斯夫工厂存在超标排污嫌疑。指责该企业在环境信息公开方面执行“双重标准”。他们通过各种公开渠道收集信息发现,尽管没有相应法律强制性规定,但巴斯夫在德国、美国和加拿大都主动通过官方网站直接向公众公开其详细的污染物排放信息。和国外工厂的做法不同,巴斯夫在中国大陆的15家生产型独资、合资公司均未向公众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


  4月12日,重庆市环保局一周姓工作人员在《齐鲁周刊》记者询问项目评估流程及如何保障该项目不会产生污染时,三缄其口。


  巴斯夫公司副董事长薄睦乐对媒体表示,重庆MDI一体化项目经由5年筹备,今年3月1日获得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建设。巴斯夫和重庆化医团体将共同为创造世界级绿色化工团体而努力。“巴斯夫独创的‘五重安全保护工艺’构建了完善的安全防范措施,巴斯夫将把在全球出产MDI的经验带入中国。”


  “巴斯夫在环境管理方面有比较多的经验”,北京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接受本刊电话采访时表示,“但企业一旦做大,就会有一批周边配套的供应链企业,特别是原材料和运输等企业建设起来,由于在原料和产品的运输上都会涉及到三峡这一敏感的区域,所以不能保证这些环节不会给三峡水域造成污染。”

 

为何落户“三峡的天灵盖”?


  “即使长寿其他厂都垮了,就靠这三个项目,长寿经济也垮不了。”

 

  长寿在三峡库区的头顶上,被喻为三峡的天灵盖。长寿要迎接三个大项目:500万吨年产能的重钢、40万吨年产能的巴斯夫、千万吨年产能的中石油炼油厂。化工园区所在的晏家镇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即使长寿其他厂都垮了,就靠这三个项目,长寿经济也垮不了。


  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的统计,20世纪70年代末,长江流域废污水排放量不足100亿吨,到2005年已直逼300亿吨;在长江流域3万多公里的评价河长中,劣于Ⅲ类水的河长1998年约为19%,2005年已增长到27%左右,劣于Ⅲ类的水体主要集中在城市江段和部分支流。


  “三峡应是重要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本来是不允许投资大型化工企业的”但库区情况比较特殊,重庆为三峡牺牲了很多,库区经济发展和环境矛盾比较突出,绿色和平组织人士指出,三峡库区的长寿已经变成一座重化工城。在长寿,偶尔能闻到刺鼻的气味。土生土长的长寿人能准确地指点出,醋酸厂和生物厂的味道有什么不同,在哪座山头上能闻到哪些工厂的气味。当地人说,“如果有人不舒服,在长寿检查不出来,去重庆检查,至少就是癌。”


  虽然国家明确规定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采取关、停、并、转和限期治理的制度。但事实并不乐观,据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对湖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5省市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调查发现,许多企业治污进度迟缓,还有一些企业基本上停止了治污进程,超标污水依然直接排入长江。长江流域的污水处理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然而,化工项目往往伴随着高污染、高毒害。在库区发展化工项目,是否将对母亲河造成伤害?一直以来,关于库区是否适宜发展化工项目业界都存在争论。


  2008年11月,环保部在重庆专门召开了三峡库区化工、石化产业环境与发展研讨会。与会专家认为,西部地区尤其是三峡库区要加快发展,赞成在三峡库区发展化工石化产业。


  根据重庆市2002年颁布的《重庆市长江三峡库区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第二十九条:禁止在库区流域建设严重污染水体或对水体存在严重污染隐患的项目。已经建设的,由环保行政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搬迁或改造。但对什么样的企业对水体污染存在严重隐患,《条例》里并未指明,而巴斯夫等大型化工企业显然被有关部门认为不在此范围之内。


  在4月11日的巴斯夫MDI项目启动仪式上,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表示,“十二五”开局之年,工信部支持德国巴斯夫MDI项目入驻重庆,有利于统筹川渝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产业发展,支持重庆天然气就地加工、扩大产业链,推动重庆化工产业升级。


  巴斯夫公司大中华区董事长关志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重庆拥有生产聚氨酯的天然气资源优势,且聚氨酯产品所面对的客户是建筑和汽车等行业,而重庆这些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因此该公司落户重庆长寿化工园区,以辐射西南。长江边的长寿化工基础好,这里集中了中石化的川维厂、BP公司的扬子乙酰公司、长寿化工厂、长风厂等企业,有着成熟的产业工人和技术优势,且配套完善,一期集装箱码头已建成。


  按照长寿化工园区的说法,“该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销售产值500亿元人民币的天然气化工集群,利税超过100亿元,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库区25万人就业。”


  然而,这却极大考量着库区的环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