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社会记录 >

怪老头和他的怪车子

2009-06-26 10:50 《齐鲁周刊》/ 王长亮 董秀志 /

  完全用木头制作自行车?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可青岛莱西的木匠吴培家,就用五个月的时间,自己制造了一辆木头自行车,全身没有一丁点金属,哪怕是一个钉子。


  吴培家喜欢用木材制作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略显古怪的发明之旅让吴培家的木质人生充满了各种争议。

 

一辆自行车成就一个“明星”


  吴培家不会想到,到了50多岁,他会因为一辆自行车成为当地的“明星”。


  6月23日中午,记者走进了青岛莱西市孙受镇孙受一村。刚一进村南口,就听见不远处传来“吱吱扭扭……”的声音,一位中年男子摇摇晃晃的骑着一辆自行车,每蹬一下,他身体尽力向前倾,看起来速度比步行稍快一些。在村里的土路上,车子颠得“嘎吱……”作响,车子每颠一下,男子就皱一下眉,原来这辆自行车的车座是一根木头,没有减震功能,一颠屁股就咯得难受。


  记者随即拦下这位奇人,围观的村民告诉记者,他就是传说中的吴培家。随后记者仔细观摩了这辆名声在外的自行车。除了没有车闸、链条和牙盘,自行车的部件一应俱全。3根粗壮的木头组成了车身大架,车把则由两根细些的木头和一根粗些的木头组成。两个车轮各用16块木头组成了一个圆圈,再用16根当成辐条的木头支撑着。


  和普通自行车不同的是,脚蹬和后轮之间,安装了几根木头当连轴,发挥链条和牙盘的作用。记者找了半天,也没有从这辆自行车上找出一个金属部件,连木头间的接缝都是用小木条当钉子进行固定。


  随后记者也“试驾”这辆独一无二的自行车,第一感觉就是有点招架不住,摇摇晃晃,不好找平衡,尤其刚蹬起来比较困难,再者木座确实不舒服。


  
疯狂的木匠


   “想采访吴培家本人?不太可能!”原本记者想采访吴培家本人,来探究一下他和木制自行车的传奇故事,可孙受一村的村民这样告诉记者“以前也有记者来采访,可是他不说话,问十句八句,他也就回答一两句。”尽管老吴习惯沉默,但对于制造自行车的一些内幕,老吴还是开了“金口”。


  从2008年10月,老吴开始准备制造这辆自行车,没有外人的帮忙,自己准备木料、画图纸、琢磨普通自行车的制造原理,到今年2月份自行车算是“达标上市”,前后老吴用了5个月的时间。


  老吴说,自行车上的木头是从旧家具和农具上拆下来的。他一有空就观察普通的自行车,揣摩各部件的特点和制作技巧。那段时间,他几乎进入了一种癫狂的状态,每天起早贪黑的研究自行车。有时半夜睡不着,突然来了灵感,就不管天寒地冻从被窝里爬起来敲打木头桩,很快这辆自行车的大架子和轮子就做好了。但新问题又来了:链条用什么代替?


  老吴天生就是“不到黄河心不死”,有点像鲁班“竹木造飞鹞”的意思。冥思苦想了半个多月,老吴创造了“闭门造车”的佳话。他造出了木头传动杆,连接车后轮和脚蹬,驱使车子能脚蹬着前行。2009年1月底自行车形成了雏形,他便推到街上“试驾”,不料传动杆无法连贯工作,自行车只能推着走不能骑。随后他进行反复试验改进,直到2月底,自行车才像现在能骑了。


  “这木头部件之间也要有一个磨合期,要不然木头不滑溜,骑上去很费劲。”老吴深有感触。现在这辆自行车大约30斤重,时速也就五六公里,相当于普通自行车时速的一半,由于速度较慢和木头构造,老吴的自行车省去了刹闸,现在老吴一直骑着它下地干活。

 

草根发明家的气血


  今年55岁的吴培家现在仍是单身,妻子在十余年前带着两个孩子离开了他,至于原因村民们也不甚清楚,有的推测是因为他木讷的性格,而老吴则再次沉默。


  “为什么要造一辆木头自行车?”老吴的回答让人半信半疑,“因为没有钱啊,买不起新自行车。”


  其实对木匠活的迷恋才是吴培家制造木头自行车最大的动力。老吴的木匠生涯,要从他十五岁上初中时说起。“那时的家具农具都是木头的,我家院里还堆着一些木头,每天看着我就心里痒痒。”这些木头让老吴在学校失踪了一周。一周后,他拿给了同学们一个木制的手风琴模型,上面雕刻着牡丹花的图案,看起来比较粗糙,还有一些扎手的毛刺。原来学校的手风琴激发了他的灵感,一时间吴培家成了学校的风云人物。


  平日的吴培家沉默木讷,可一做起木活,整个人的气质就有了一个彻底的改变。认真的男人最性感,这种忘情的投入让略显平凡的吴培家气血丰盈。


  老吴的木头自行车面世后,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有点“鲁班转世”的味道。而慕名而来的外地人也络绎不绝,甚至曾有人要花300块钱来收藏。老吴摸着逐渐发亮的车把,说:“这辆自行车虽然成本不到100块钱,但是是我辛辛苦苦做出来的,不想就这么卖了。”


  “他这是自我炒作。”而村里人却给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他还有兄弟姐妹,在青岛、上海等地工作,互相帮扶着不至于买不起一辆自行车。”至于炒作的目的,村民们不置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