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纸媒上的钓岛广告战
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与钓鱼岛所谓的“土地权所有者”签订“购岛合同”,对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实施所谓的“国有化”。
同样在购岛闹剧之前,日本方面早已在美国媒体上做足了宣传,而中国企业家陈光标的奋力反击,将钓鱼岛之战演绎到了美国人的报纸版面。
美国大报上的钓鱼岛广告
8月31日,中国企业家、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标在美国的《纽约时报》上登出半版广告,“郑重向美国政府、美国人民声明”,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陈光标对本报记者表示,刊登广告是为了展示中国企业家捍卫祖国领土主权的决心。目前正在和日本媒体接洽刊登钓鱼岛广告事宜。
声明说,“日本右翼分子正在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正在破坏西太平洋 地区的稳定和安全”;“坚决抗议日本右翼分子最近挑起的钓鱼岛争端和所谓购买钓鱼岛、进行国有化的举动”;“我呼吁美国政府和各界人士谴责日本的挑衅行为”。声明提问:“如果日本宣布夏威夷是日本领土,美国人民会有什么感受?美国政府会有什么举动?”声明以英文、中文两种语言刊出。
这则广告刊登在《纽约时报》8月31日第19版“美国新闻”下半版,视觉效果醒目。这则广告还配发了三张照片,分别是陈光 标的头像、钓鱼岛照片以及陈光标单腿“骑飞车”照片。陈光标在广告中的身份是“中国公民、世界和平使者”,广告中有他的手写体签名和联系方式。
为何会做这个广告?陈光标说,他看到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一系列挑衅行为,心里一直非常气愤。“大概是八月初的时候,萌发了在美国主流媒体上做广告宣示主权的想法。后来看到日本右翼登岛插上日本国旗,心里更是堵得慌,总想通过适当的方式作出中国企业家的贡献。”
8月12日至23日,陈光标在美国的纽约、波士顿、旧金山等城市问卷调查了上千个普通美国人,发现其中只有20多个知道钓鱼岛,“我发现美国人根本不了解钓鱼岛,这更坚定了我做广告的决心。”
随后,陈光标开始和《纽约时报》接洽,最终以3万美元的价钱买下了相关广告版位。至于为何要在《纽约时报》登广告,陈光标给出了三条理由:第一,《纽约时报》是世界知名严肃大报,各国政要都非常关注,在上面刊登广告是向世界郑重表达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坚定立场。第二,二战以来,美国和日本一直有着特殊的关系,希望美国政要和民众尊重中国主权,给日本右翼分子压力,发挥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在维护西太平洋地区稳定和安全方面的作用。第三,是想表达中国企业家捍卫祖国领土和主权决心,尽到爱国企业家的责任。
针锋相对的岛屿广告战
陈光标对媒体说,这个半版广告从文字到版式都是自己设计的,从刊发效果来看,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纽约时报》未经自己同意修改了个别文本内容。
陈光标说,声明中的提问部分原本是“如果日本宣布珍珠港是日本领土,美国人民会有什么感受?”,但到报纸上“珍珠港”变成了“夏威夷”,质问的力度一下子就削弱了。
之后,陈光标得到了《纽约时报》对这处修改的解释,“他们的解释说‘偷袭珍珠港’事件对美国读者心理刺激太大,但我不能接受这种解释。如果美国人民、美国政府能感受到‘偷袭珍珠港’的刺激,也应该能理解我们中国人看到日本国旗插在钓鱼岛上的感受。”
陈光标在《纽约时报》上登出广告后,网络上叫好声一片,称赞“标哥这次靠谱”,不过对于这位历来争议颇多的企业家,也有人质疑他借机炒作。对此,陈光标认为,爱国不需要低调,但要理性爱国和有策略地爱国。中英文双语对照是为了避免歧义,至于在广告中出现自己“骑飞车”的形象,陈光标称纯粹是为 了增加广告的吸引力,同时宣传环保理念。
尽管陈光标否认他在《纽约时报》上刊登钓鱼岛广告的行为与石原慎太郎有关,但此举仍然会令人想起今年7月份后者在美国媒体上的广告。
7月27日,日本东京都在美国实力媒体《华尔街日报》刊出一则题为《日本东京都致亲爱的美国国民》的“意见广告”。该广告称,“经济显著增长的中国对日本在东支那海历史领土尖阁诸岛(即我钓鱼岛)的压力正在增强,鉴于前年9月在尖阁诸岛日本领海内发生的中国渔船撞击日本海上保安厅巡逻船事件”等,导致日本领土受到中国严重威胁。
这则广告又称,“亚洲海域陷于不稳定状况,意味着包括经济方面利益在内的美国利益也将受到损害。在这个问题上,美国如果不支持正在与中国对峙的亚洲各国,那么恐怕美国将失去整个太平洋”。东京都显然要以此呼吁美国方面理解和赞同其购买钓鱼岛的行动。
广告又称:“有着巨大国际社会影响力的美国的理解和帮助对东京都顺利‘购岛’来说是必要的。《华尔街日报》是发行量很高的报纸,广告效果令人期待。”该“意见广告”的篇幅占了当天该报版面的三分之二,以“亲爱的美国国民的支持是必要的”为结语,并附有钓鱼岛的照片和地理位置。
东京都的广告刊发后,石原慎太郎的巨大政治意图开始成为包括日本在内各国媒体猜测的对象。事实上,自“购买钓鱼岛”计划曝光以来,日本国内也有人认为石原此举背后蕴藏巨大的政治动机。对此,日本《产经新闻》说,种种言论都表明石原并没失去参与国政的热情。而新加坡《联合早报》亦针对这则广告说,石原此举是要将钓鱼岛问题与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扯上关系。
在美国开辟“第二战场”?
正如有媒体认为,陈光标在广告中所言“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无疑是对东京都政府广告最好的回应。然而中日两则广告,都花了数万美元刊登在美国媒体上,却也暗合了钓鱼岛问题目前的微妙处境:中日纷争,美国得利。
《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会变成东亚领土之争的第二战场吗?引发这种疑问的不仅是中日广告大战,还有日韩两国为争独岛(日本称竹岛)争相在《纽约时报》登主权广告的传统。
事实上,韩国可能是在外登宣示主权广告最多的国家。不过一系列的广告都是个人行为。做广告最多的是韩国老牌歌星金章勋和知名策划人徐敬德,前者出钱,后者负责策划出力。这些广告的内容和陈光标的钓鱼岛广告类似,比如在纽约时代广场的那则广告内容就是“夏威夷是美国的,西西里岛是意大利的,独岛是韩国的”,此外还在地图下打出了“欢迎来独岛——美丽的韩国岛屿”的口号。
一般而言,国际舆论在领土争端中都倾向于弱势的一方。登广告也就是这个道理——让更多人更为直接地了解争端,看到平时不知道的东西,寻求同情和支持。而在美国,《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报纸刊登政治广告也已经并不新鲜。
当美国媒体的广告版面打着言论自由的口号向全世界开放,那么其功用和诉求本身便决定其存在成为舆论战场的可能性。也因此,我们没有理由无视日本在美媒上的政治广告,同样更应该尊重像陈光标这样的一些个人,他们的爱国情怀通过这一途径的正常抒发。
(文据《国际先驱导报》)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