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生:“长寿之乡”的文化寓言
本刊专访——
红高粱文化重塑了高密,但高密并不只有红高粱,这个著名的家纺名城,刚刚被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在高密采访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高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管委主任邵春生。
《齐鲁周刊》:怎样突出文化节的文学性?
邵春生:2010年开始举办首届文化节,到现在已经坚持了五届了。这几年来,文化节越办越成熟,越办越大,文化内涵越来越丰富了。刚开始举办文化节,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莫言,所以文学一直是文化节最核心的内容。诗歌奖、诗歌朗诵会、莫言作品研讨会以及大禹文化研讨会等,文学对文化节起到支撑作用,就像大厦,建起高楼大厦,这就是我们的根基。
《齐鲁周刊》:诗歌奖是一个亮点。
邵春生:是的,从第二届文化节开始举办诗歌奖,一届比一届成熟,影响力慢慢开始出来了。现在的红高粱诗歌大赛已经成为文学作者,尤其是诗歌创作者心目中一个有高度的奖项了。这是一个主题性的诗歌奖,尽管没要求作者必须写红高粱、乡土,但是我们总是奔着一个主题去,那就是土地,但我们也不排除写别的题材,主要还是看作品质量。
《齐鲁周刊》:在高密,莫言带动了一大批写作者。
邵春生:从去年到今年的诺奖获得者,不管是加拿大也好,法国也好,我们对获奖的人没有太深的感觉。但是莫言的获奖就不一样了,身边人最容易打动我们。我们现在民间的文学爱好者队伍很大,高密市作家协会就有会员几千人,纯文学刊物有三个。
《齐鲁周刊》:红高粱文化节对高密文化的传播有什么影响?
邵春生:高密没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所谓的人文景观都是历史的,眼睛看不见,过去很少有外来流动人口。依靠文化,高密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当然这与莫言有直接关系。高密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尤其是莫言获奖之后,电视剧开始拍摄,游客连续三年一直上升,五一、十一长假,每天都达到八千至一万人。去年国庆节期间,每天游客达到一万五千人,超出了我们的预想。
《齐鲁周刊》:是不是都是奔着莫言来的?
邵春生:因为莫言,我们对外的知名度明显大了,我们也把握住这个机会,不单纯依靠莫言,在其他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今年又获得了“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
《齐鲁周刊》:在我的理解里,山东长寿的地方,像鲁南山区、胶东沿海多一些。高密为什么会成为“长寿之乡”?
邵春生:一提“长寿之乡”,往往考虑到穷乡僻壤,没有工业,没有外来人口,桃花源的感觉。高密恰恰不是。高密是全国百强县,名列第71名。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还能在社会的和谐、生态的保护上做了相关的工作。所谓“长寿之乡”,要求一万人里面必须有一个百岁以上老人。现在高密市是87万人口,106名百岁老人。
《齐鲁周刊》:也就是说8000多人中就有一个。
邵春生:对。我想在一个经济相对来说比较发达的地区,还能保持这样一种生态,只有心情好才能长寿,很难得。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