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倌”和他的“水城名猪”
水城名猪原生生态园总经理连峰——
凭借一股创业热情,“80后”连峰放弃事业单位的工作,办起了“生态养猪场”。由他精心饲养的原生态猪肉卖到40元一斤,年产值达到100余万元。在经历了七次创业失败后,连峰终于找到了事业上的方向。
第八次创业从养猪开始
回想起2008年,连峰既兴奋又有点后怕:如果没有成功,他便一无所有了。
那一年,因为在聊城农村亲戚家吃了一顿美味土养黑猪肉,自小生长在聊城市区的连峰便决定养猪。
家人当然不同意。千禧年大学毕业后,连峰在聊城棉花储备库做文员,娶妻生子,买房买车,生活无忧,谁知4年后他受不了“每天一杯茶一张报”而辞职并开始创业,代理化肥、白酒,摩托车、驾校都做过,七次创业将积蓄、甚至结婚礼金都赔掉了。
“这一次,只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竟然要养猪,且还是土法养笨猪?荒唐!”除了妻子,家里没一个人支持。
可是连峰较了真。他瞒着父母南下四川,向大山农户家学习原生态养猪方法,在书店查找各种养殖技巧,到畜牧局听专家讲座。随后又抵押了结婚时买的房子,卖了车,凑足11万元,租下老家于集镇一个废弃的院子。由于远离居住区,院子没水没电,连峰自己想办法竖了电线杆、埋了电缆、挖了水井,又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清除场内的杂草废砖。
缺少养殖经验的连峰一开始就险些赔本。“第一批猪苗是普通养猪户饲养的本地黑皮猪,养没多久,猪就开始精神不好:感冒、发烧、不消化。零散地死了十多头。”后来咨询专家得知,这种猪“养尊处优”吃不得苦,连峰随后多方查找,终于用进口“杜洛克”跟家猪杂交出现在饲养的品种,因为这种猪“抗病能力强,有活力。”
到2009年底,连峰出栏了2批100多头笨猪,这给他带来了近50万元的收入。因为是当地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规模养殖笨猪的,连峰渐渐有了些名气。很快,连峰与刚刚注册的“水城名猪”家喻户晓。
向省长“吐槽”的年轻人
2010年10月,连峰在人民网上看到一个省长信箱,中文系出身的他一时手痒将自己的创业甘苦和困惑编辑成文发过去。没想到,这次类似吐槽的留言得到省长姜大明回复。紧接着,连峰得到了一系列支持,工商部门根据政策减免相关税费,合作的屠宰场进行协调,技术部门也提供了部分技术指导。
如今,连峰的“水城名猪”已经形成了除屠宰外的育苗、饲养、销售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其养殖生态园占地50亩,三面都是农田,一眼望去尽是绿色。
小猪们栖息在东南角:6间敞篷的长方形猪圈,而在靠里的“圈门”却通着一个长木围成的“跑道”。“这个跑道是我设计的,还特意挖了几个坑,让它们练练‘跨栏’!”
传统集中饲养一般经过饲料催肥的过程,见效快,周期短,一般3个月出栏,但这种养殖完全是限于温饱型食用。而生态养殖,就要完全达到无公害、无污染的要求,“我养的猪要10到12个月才能出栏,体重也只能达到200斤左右。”虽存在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缓慢等不足,但营养价值高,味道也好。
有了品牌效应,连峰开始格外珍惜名誉。去年7月,连峰宰杀一头猪得肉340余斤。谁知当日停电,这些冷鲜肉没有得到及时冷却排酸,“第二天发现色泽暗淡、肉皮表面黏度增大。虽然不影响食用,但是肉的品质会有下降。“当时有肉贩闻讯而来要购买这批肉,但一想到可能会影响水城名猪的品牌,最终决定焚烧。”
“就是烧掉了一辆小轿车,我们也不让不新鲜的猪肉流向市场。”虽然有损失,连峰发现上门的客户倒是更多了。
生态园里的“家庭承包制”
瓶颈期也随之到来,连峰发现,如今已把生态养猪做到了全省数得上的水平,但生态园的管理、营销等环节却很单薄。
“猪肉分普通、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四种,目前相关认证并非政府主导,公信力有待提高。”连峰颇有些傻气:“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获茅盾文学奖,可他说好不好不在于是否获奖,作品本身在那里放着呢。我养猪也是,猪肉质量在那里摆着,即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认证,依然不妨碍水城名猪成为好的冷鲜肉。”
当然,对于规范化这一点,连峰从来没有停止探索:他与聊城移动公司达成协议,利用二维码启动溯源体系;推行“认领”模式,客户选定猪苗,连峰便给小猪打上一次性耳号,客户可用周末及业余时间来监督养殖情况。他甚至要在农场设置远程监控,一则安保,二则领养人可以通过手机入口随时监督养殖情况。同时,连峰与济南、济宁等五个周边地市养殖场成立了“山东黑猪生态养殖联盟”,共同为济南银座等大型超市供货,也为自己提供了长期稳定的订单。
当品牌打出去,连峰反而有了更多顾虑。目前水城名猪已经供不应求,有其他地市想加盟合作,连峰因不善管控而作罢。“之前搞过散户养殖农场回收,并不成功,我现在想搞个农民承包制,让农户到我的农场来,在我的监控下按照我的要求来养殖,这样应该可以保证品质。”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