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鲁商/天下山东人 >

官员张海迪(2)

2010-03-26 23:33 《齐鲁周刊》/ 马军 /

 

“过去写作是希望当一个好作家,而现在要做一个好公仆”


    张海迪总是媒体追逐、围堵的“明星”,她也总是笑靥盈盈,耐心回答每个问题。她认为,过去写作是希望当一个好作家,而现在要做一个好公仆,努力为残疾人兄弟姐妹服务。
    其实,不管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还是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一直重视走到底层去调研。从黑龙江到四川灾区,从大连导盲犬基地到德阳残疾人康复中心……如果不是翻查记录,很难有人数清张海迪这几年到底走过多少地方。


    有一次,在河北张家口康保县乡村一位家徒四壁的盲人家中,张海迪只看到一群小猫与他做伴。临走时,她抱起一只猫让它好好陪伴主人,小猫用爪子紧紧勾住她的衣服,张海迪潸然落泪。回北京后,她在博客上写道,“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为残疾人工作,让很多不幸的人们都过上好日子。”在大连导盲犬基地,张海迪希望能有更多人关心这件事。“一些盲人朋友需要导盲犬的陪伴,导盲犬不但能为盲人引导方向,还可以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亲密伙伴。”张海迪也有无奈,因为训练导盲犬需要资金投入,所以更需要社会关注。


    或许,正因为有着太多类似的走访,促使她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了无数与此相关提案。


    “最近两届国务院总理的报告上都开始出现‘残疾人’这样的字眼。最早出现的是‘要支持残疾人事业的发展’这句话,后来越来越多,到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有将近3行文字来表述残疾人的问题。”而今的张海迪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做残疾人事业就好比种树,我们栽下的是树苗,却能让后人在绿荫下乘凉。”


    从一位作家到残联主席,张海迪坦言除了对文学深深的留恋,她还在继续写些东西,比如博客,“我更要坚持写下去,不仅仅是为了文学梦想,同时也能给更多残疾人送去一点温暖和安慰,每次看到网友或者残疾人在上面留言,这种互动让我很感动,因此我再累也值得。”

 

“我自己给他们的钱,是我掏出了自己的心”


    记者:从作家到全国残联主席,社会身份转变后,生活有何变化?


    张海迪:对我这样一个身体有残疾的女性来讲,担任残联主席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巨大挑战。无论怎么安慰自己说在这个位置不是官员,可毕竟我还是担任着单位的一把手,而这些工作都是我以前很生疏的,所以我必须要以最快的速度来进入角色、做好工作。


    记者:您以前低调,现在仍旧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为什么如此选择?


    张海迪:我还是希望自己能有深邃的思想,安静的生活,这需要我去不断地学习、调研、工作,而不是去凑热闹、出风头。以前我在写作时,就给自己定了一个原则:告诫自己宁静致远,永远淡泊名利,认真地写作,用作品来说话。我说过的话也做到了。现在,虽然我的角色转变了,但我曾经坚守的一些东西永远不会变。


    另外,我觉得在谈到我个人时,我只是个个体,工作只是应尽的责任,但谈到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前景等问题时,我们就需要高调,要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残疾人的生活。作为残联主席,我觉得自己像报幕员,要让更多的残疾人工作者、更多优秀的残疾人走到台前,告诉人们他们在怎么样工作,怎么样生活,同时也呼吁社会来关注我们残疾人。


    记者:担任残联主席后,您大多数时间都在调研,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张海迪:很多残疾人生活真的很苦。去调研时,我拍了好多照片,有些照片我犹豫了很久都不忍心贴出来。我记得有一次到一个农村的盲人家去调研,这个盲人40多岁,没有结婚,一直和他娘生活在一起。他的家真的家徒四壁,什么都没有。我就对当地的同志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可是我们的残疾农民兄弟还住在这样的地方,以后你们要建电影院的时候,可以稍微缓一点,把更多的财力用在贫困残疾人的身上。


    我曾经是作家,现在有空也会写作、出版一些翻译的作品,有一些稿费,所以每到一个残疾人家庭,我就会尽我的微薄之力。有时我去一些残疾人家中,当地政府也会给我一些钱,让我发放给他们。我知道自己给他们的钱,是我掏出了自己的心。当然,也有很多残疾朋友,不仅自己有工作,还开厂子解决了很多其他残疾人和正常人的就业。残疾人身上迸发出的力量,让我们惊奇,也让我们感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