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第一访谈 >

对话传喜法师:在东方文明里庄严人生(2)

2015-07-29 19:10 未知/ 齐鲁周刊 /

  李炳亭:看过您视频或参加过法会的信众,有的说这个法师“笑起来迷人,哭起来动心”,您知道自己爱哭、爱流泪吗?

  传喜法师:是。有时候我也想忍住,不流泪,但有时情不自禁。我就跟大家解嘲说,我这个人哭点很低。

  李炳亭:这么多年来,您的使命感到底来自于哪里?

  传喜法师:最初是从自己对生命的这种不放弃,想找到一个充实的生命,想找到立于天地之间的这种存在感、生命的价值,对我来说这是不懈的追求。当从传统文化里获得了生命的滋养,能够六神有主,可以安身立命,自我回归了;一个人当生命充实了就会“大”,大而有“光”,生命就有“质感”,当生命有质感时自然就会关心大家的生命质量。从自己家里开始,我的父母兄弟、亲戚朋友,然后到社会上的有缘者,慢慢帮助大家一起把心灵的沙漠绿化,绿茵满地。其实,我们个人的痛苦是具有代表性的,精神食粮不同于吃饭,平时吃饭酸甜苦辣,众口难调,但精神需求往往具有相同性。所以,我觉得是我们祖先的文化滋养了我,就像我生过这个病,知道这个病的痛苦,好不容易找到了能治这个病的灵丹妙药,就特别想能跟大家分享,使大家都能病愈。反过来说,我的病治好了,如果我不把这个药推荐给病人的话,我的良心会受到谴责,就是自己得到了利益,也不忍心别人再在这个上面遭受痛苦。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李炳亭:既然大家都说您是“文化学者”,您怎么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

  传喜法师:中国的传统文化说“人天相应”、“人天合一”,这既是儒家的主张,其实道家也遵循。佛教对于“天”的含义有更深的内涵,总的方向是“人往高处走”。东方人的文化叫“文以载道”,这个“文”透出的是“人往高处走”的规则,是在几十年的人生里培养我们怎样从低级、受约束、狭隘困惑的生命状态,走向高级智慧的生命;这种高级智慧是慈悲豁达、天下大同,甚至超越生死的。这种文化应该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

  李炳亭:“儒道释”三教如此排列,有没有高下之分?

  传喜法师:根据顺序,“儒”是根本,是做人之本,本坚固了就会枝繁叶茂、荫庇天下,所以根是很重要的。“道”,能超越人的狭隘,承认人可以修仙成道、飞身羽化,还能有更高的生命目标。“解脱六道”是佛教的特色。佛教虽然承认有每一层天,但佛教还主张从六道中“超越”出来,为究竟的生命,同时又承认“应当好好做人,做一个善良的人”。而且道教所讲的“人应当还要往上提升”,还要有更高的生命目标,佛教里也都认可。所以,“三教”是既有次第又相互融洽地组合在一起的。

  李炳亭:从文化的角度讲,“三教”有没有共同的基因,能不能简要地描述或者表述一下?

  传喜法师:应该说,“三教”都属于圣贤文化,都是圣贤爱民所流露出来的智慧。“三教”的安立是来培养我们每一个平凡的人,通过文化的熏陶、教育而转凡成圣,都主张“向上走”,这是他们的共同点。“三教”里,没有一点是对众生不好、往下堕落的。你是从个人修身齐家平天下、修你的精气神开始,还是从你的佛性来开发,角度各有不同。在方法上,佛教讲得更细致,就是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境界之外还有更高的境界”。所以,文化依然有其自身存在的必要性。

  圣贤教育的恩德是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李炳亭:从“教育家”的和佛家的角度,看“教育”究竟是什么?

  传喜法师:“教育”就是把一个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普通人,或是一个盲目生活在天地间的人,让他知道自己可以不做凡夫,可以告别生死烦恼。父母对孩子的爱,有衣食住行就放心了,而圣人对大众的爱,是告诉大众天地宇宙间的真理、真相。教育的伟大有时会超过父母对孩子的爱,因为父母的爱有时还是短浅的,圣贤对众生的爱是给众生生命终极的目标。所以,圣贤教育有给众生终极关怀这样的恩德。

  李炳亭:对大众来讲,这种教育也要这样去追求吗?

  传喜法师:大众教育要符合圣贤教育的根本价值观,现在党中央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教育也要遵循这个核心价值观,不能与此相违背。

  老祖先留给我们的都是智慧的精华

  李炳亭:具体来说,从佛教的教育再往外迁移一下,到学校这个层面,面对“儒释道”,孩子先从哪个入门更好?

  传喜法师:作为小孩子受教育,应当先让他认识,而不是入门,就像货物的一个说明书一样,先让他看说明书,了解什么是儒、道、佛,这是老祖先留给他的文化财富,他有这个知情权。

  李炳亭:对孩子来讲,是不是暂时不具备这种选择的能力?

  传喜法师:对。就像小时候大人让我们读《唐诗三百首》一样,你读下去了,即使不懂,因为它是文化正能量,正能量自身的这种氛围、这个种子会种下去。所以,“儒释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对我们子孙的这种滋养,这种正能量的呵护,是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去学习去了解,都是正面的,不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李炳亭:多年来,关于传统文化一直存有争议,甚至建国后逐渐达成共识,即对传统文化要“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您怎么评述这个观点?

  传喜法师:古人的求学精神,应该说比我们现在要严谨。老实说,《四书五经》我的眼睛真看不出哪里是糟粕。老子《道德经》五千言,这“五千言”里哪个是糟粕?这都是智慧的精华!只有我们不懂的份儿,仰视还来不及呢,哪有资格去俯视!

  《四书五经》是这样,佛陀的经典更是如此。爱因斯坦曾说:能够随着科学发展而发展的只有佛教,当今科学的发展会逐步证明佛教是正确的。这里面不存在糟粕的问题,最多是我们不理解,认识上存在盲点。你不认识不了解,不代表“它”是不对的,反而是我们自己没有那个人生高度,能够去看,等我们慢慢成长,会越来越理解古人的智慧。2014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红头文件,要求教育部门让青少年读经典,上半年还说儒家经典,下半年就直接说经典了,这是非常明智的。对于中华文化暂时不用去说什么,只要先学起来、读起来,这是迈出的第一步。

  李炳亭:您是如何一步步走过来,有了今天这样对文化的认识?

  传喜法师:首先,中华文化是从低处往高处走,是一个转凡成圣的安心之法,它需要我们用心灵,甚至需要我们用整个身心和方法相结合并一起去实践的学问。我有幸把我的生命接受传统文化的理论指导,去深入实践后,反过来证明祖先没有欺骗我,句句箴言。尤其在实践的过程中它就变成了生命的正能量,变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李炳亭:传统文化是一种知识吗?

  传喜法师:在理论层面它是知识,在实践层面它是一种方法;当我们实践了之后再去证明的时候,它更是一个高度的智慧,还是祖先对我们的爱,是爱的流露。

  李炳亭:今天的学校教育是放大知识,让孩子去背、去记忆,您觉得这种方法对吗?您当年学法时也这样辛苦地背诵吗?

  传喜法师:作为小孩子,学习的时候也是一个过程吧,但不是目的。我当时学的时候没有背,是捧着书看,当看到“这一句话”不懂要去“理解”它,理解了要“消化”它,消化了还要 “沉浸”在里面,还要“享受”它。所以,“这一句话”就让我的生命“体验”了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