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第一访谈 >

专访中国第八任驻美大使周文重:解密我们经历的中美往事

2010-02-26 11:31 《齐鲁周刊》/ 谭英姿 /

    中美关系的发展如同过山车一般历经起伏,而过去5年里,中国第八任驻美大使周文重就是坐在这车中最前排的乘客。


    从东部的华盛顿到西岸旧金山、洛杉矶,在迄今为止40年外交生涯里,他前后四度常驻美利坚,从初出茅庐的一介书生,到纵横捭阖、独当一面的资深外交家,从外交场上的毫不起眼的随员到共和国驻美国的特命全权大使,在16年里,他见证了风风雨雨的中美关系。

 

  “我马上就要轻松啦”周大使笑着说,“作为中国驻美大使,我总感到重任在肩。”身穿深灰色西服,白色衬衫和红色小圆点领带,周大使神情轻松地谈起自己的大使生活。


  尽管许多人都听说气质儒雅,风度翩翩的周大使是位具有情趣的外交官,但他略带遗憾地说:“我在美国的生活全天基本上都是工作。”


  周大使通常是从早上9点一直工作到深夜,使馆开会,会见客人和参加其他社交活动,一般赴晚宴后还要到使馆处理文件。而周末也需要早晚到使馆视察工作,处理电报。其他时间就是忙于到各州访问演讲。


  “基本上我每个州都去过了,但每次时间都很紧张,只看到了机场,宾馆和会议大厅,真希望有时间更多的了解当地的风俗。”他说。


  卸任以后,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周大使希望自己能够更加积极地参加政协的会议,参与调研,对外接待以及21世纪论坛的筹备工作。过去五年里,有几件事情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5年周大使刚到任不久,中美两国就开始商讨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的事宜。“胡主席9月要到纽约参加联大60周年的纪念活动,我们认为那是个比较好的机会。”周大使回忆道。可当双方正在磋商的时候,8月份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小布什政府由于忙于救灾工作,决定推迟胡主席访美的日程。


  “当时副国家安全顾问克劳奇找到我告诉这个消息,而且说美方马上就准备对外宣布了。我当时就觉得不妥,虽然我很理解当时美国的状况,但因为这个访问是双方的事情,怎么能由美方单独决定呢?”周大使当即就建议美方让小布什总统给胡主席打个电话,双方商量决定这个事情。后来,两位领导人通了电话,胡主席对此事也表示理解,同意推迟访问。


  作为大使,就是要让双方的交流顺畅有效,“像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另外,如何立即解决中美之间的突发事件,及时控制住局面,也是他重要的工作内容。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学院校园枪击案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刚开始警方初步认定凶手是名中国学生,而美国国务院也给我们打了招呼。”他回忆说。“当时情况很严重很紧急,也没有时间向北京汇报等待指示,我必须立即控制住局面。”


  周大使当时就对美方提出,首先必须尊重事实,在有足够证据之前不要随便到处说凶手是中国学生;即使事实证明中国学生是凶手,也必须用适当的方式告知公众以保证其他中国学生的安全。(后来凶手证明是一名韩裔美籍学生)。


  同时,使馆也立即派出了工作小组连夜开车赶到事发地,联系当地中国学生,了解情况,安抚受到惊吓的中国学生。


    展望中美关系,周大使说自己很高兴看到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把中国的发展看成机遇而不是威胁。


  “最伟大的成功源于合作而非冲突”这是他给美国人民和美国朋友的临别赠言。

 


奥巴马:大棒︐还是胡萝卜

 

蜜月期提前到来?


    3个月前,当奥巴马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总统第一次踏足中国上海时,虽然大雨滂沱,但迎接他的是鲜花,微笑的少先队员与善意的中国媒体。


    在接下来的3天正式访问行程中,奥巴马将其在美国的明星政治家的光环与魅力成功地移植到了中国之行上。发表演讲、与大学生座谈,游览故宫长城……这似乎意味着奥巴马在任第一年对华政策的基调——搁置争议,全力合作。


    “以前新总统的头一段时间,中美关系总是危机频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说,“奥巴马似乎打破了历史圆周率,中美的蜜月期提前到来了。”


    这并非偶然。


    为这次中国之行,奥巴马推迟了与达赖的会见与对台军售的安排,他心中十分清楚,一个良好的中美关系也许是他的前任在亚洲留给自己的最大的政治遗产。而一心想创造历史的奥巴马,不愿意失去这次实践其“巧实力”战略观与“多伙伴”世界观的机会。


    然而,就像奥马克在国内的执政历程一样,不久,中美关系就从美妙的泡沫当中回归现实。


    去年12月,“坏消息”接踵而来,先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争执;接着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认定中国油井管通过了美商务部此前对中国钢管实施反补贴的终裁,进而引发贸易争端;新年伊始,媒体与智库加入到鼓吹与猜测队伍当中。而接下来,奥巴马将会见达赖与美国防部批准对台军售无疑给这种猜测做了最好的注角。


    仅仅两个多月时间,从“最高峰”一下落到了“世界局势的最大风险”,至少从外观观感上,中美关系实实在在地玩了一把过山车。


谁抛出的胡萝卜?


    “中美关系进入了多事之秋,中国应该敢斗愿合。”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孙哲说。“中美关系目前正在从浅水区向深水区前进,第二年是到了双方将问题开诚布公地放到桌面上谈的时候了”,王逸舟说。


    而风险就在于中美两国国内的政治经济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所长袁鹏对记者说。《经济学家》最新的一期杂志封面文章指出,在美国处理对外关系的第一年当中,奥巴马已经抛出了太多的胡萝卜,然而收效并不明显,现在的奥巴马应该变得硬起来。


    美国在今年年底即将举行中期选举,这为这种论调增添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去年对奥巴马对中国的一些举措被解读于太软,他需要在中期选举之前,向国会和选民证明,美国在双边贸易、金融政策方面取得了进步,中国在汇率政策以及贸易政策上会进行一些调整,从而为其在国内推行医改政策打下政治基石,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总裁Douglas Paal曾对媒体表示。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中美两国经济结构的差异问题。


    美国强调经济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转型,要加强出口导向,加强实体经济,这样一来,就必然会对中国对美的出口要提高价码。同时,在人民币的汇率问题上,今年的压力也将从过去的政治炒作上升到真正经济压力上来,袁鹏说。


    当中国今年8%以上的经济增长率与美国仍旧两位数的失业率形成鲜明对比时,人们也许不难理解,一些责备中国的奇怪思潮与逻辑也逐渐流行起来。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新年博客当中批评中国政府在汇率政策上的“重商主义”,“要和中国打一场贸易战”。

 

我们怎么办?


    面对这样的形势,如果说之前,中国政府更多地选择被动地反驳,2010年中美关系的走势也许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接下来可以预见的议题上,中国将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现在中美关系进入了一个比较微妙的时期,中国政府必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去处理每一个决定”,孙哲说。袁鹏认为,现在中美关系之间的风险面临着几个层次。对台军售与达赖的问题是传统的结构性的问题,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必须要讲策略,没有必要因为此事把中美关系逼到一个墙角。


    “现在正是国际体系深刻变迁的时代,我们的核心利益应该是抓住机遇,在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建与国际气候秩序的重建过程当中占得先机。将精力赶快腾出来迎接中美在这几个峰会上的合作与协调,造成一个中美合作的不可逆转之势”,袁鹏说。


    其实,进入2010年,中国国内问题与情绪的引导正在成为中国外交新的难题,这可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外交前辈并没有遇到过的新局面。


(文据《经济观察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