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王一鸣的“新常态”思辨
临近年末,“新常态”成为最火经济学名词,那么经济学界是如何理解“新常态”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和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最近分别在“2015年网易经济学家年会”和“《财经》年会2015:预测与战略”上发表对“新常态”的阐释。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
教育与道德:新常态下我们要重视的力量
过去几年,在经济增长方面,我们是超高速增长,超高速增长不符合经济规律,也只能是暂时的现象,因为它带来的损失是惊人的。
什么损失呢?第一就是资源过快耗竭;第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第三,低效率;第四、产能过剩。但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第五,错过了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机会,机会是很难得的,当2008年全世界那些大国、强国都忙于技术创新和调整结构时,中国是一味的高增长,所以这是得不偿失的,今天转如新常态,就是要根据中国的需要改为中高速的增长,重在经济增长的质量,重在结构的调整。
结构比GDP的总量更重要,我以前经常举例子,中国现在的GDP总量是全世界第二,但中国从结构方面讲,我们的高新技术产业,我们的能源,我们其它的各种制造品,都应该把重点转到结构调整上来,让高新技术产品占更大的比例。
任何行业都要懂得,市场是可以创造的。为什么要发展旅游?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产业?它都是在创造市场,创造市场这一点过去我们重视得不够,在这里,人才的重要性进一步被提出,因为有人才,营销要有人才,有了人才,管理就上升了,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下一个阶段,教育投资的比重一定要增大,4%是经过很多年达到的,但4%的教育投资占GDP的比重是不够的,因为今后是人才的时代,是人才竞争的时代。
人类生活这么多年,少说有几万年,在这么漫长的岁月中,没有市场就没有市场调节,没有政府就没有政府调节,但人类社会存活了下来,人类社会靠的是什么?是一种道德力量调节,有了市场,道德力量调节也不能丢,有了政府调节,同样需要道德来调节,道是有形又无形,因为它是靠自律,靠文化建设,靠乡规民约来实现的。
我们说,自律是一种无形调节,如果是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等,这都是有形的,而有了道德力量调节,我们的两个底线就出现了,一个是法律底线,大家在依法治国的学习过程中都了解到了,但另一个底线就是道德底线,人不能违背法律底线,也不能违背道德底线,所以在今后的经济发展理念中,应该把这点看得更重要。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
错过结构调整的最佳时期,会留下很多后遗症
虽然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其正在步入新常态,迈入从重速度走向重质量的稳定发展阶段。本轮经济减速,需求因素起到了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结构性因素,因此,要通过结构性调整和改革来重塑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其中,最核心的就是怎么样去提高中国经济的效率。
从现有的产业发展的态势来看,很多产业正在接近一个极限的规模。我们的钢铁产能已经10亿吨了,不可能再去扩张,我们现在要化解过剩产能。发电装机也差不多有13亿了,还有多大的空间,还有,但不会很大了,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汽车也是。未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靠扩大产能铺摊子,作为一个主线。很重要的是要提高它的价值链,就制造业来说,核心是要提升价值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也是进入这个阶段产业发展的一个。
要提高效率,要推动产业的升级,这就需要要素能够自由的流动,最大程度的自由流动,要素通过流动实现再配置,从低效率的部门、低效率的行业、低效率的企业向高效率的部门、高效率的行业、高效率的企业流动,这就对市场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打破要素流动的障碍,要进一步放宽准入,能开放的尽量开放,向市场主体开放。
我们方向的调整,也对投资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投资的方向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投资不能再去扩大产能了,要更多的转向投资研发、投资社会的更新、投资人力资本,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进入新常态以后,经济转型必然的要求。
总的来看,我们现在企业这个平台,研发的投入跟国际比较来看,相对是落后的。制造业怎么样集中在加工组装,怎么样走向全价值链,从研发、设计、标准、制造、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品牌的打造,是我们上台阶的关键。这也对我们体制环境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个人理解,在这个阶段,我们对速度不要预期值过高,可以把速度的底线目标适度的下调,给结构调整和改革更大的空间。我相信,经过这一轮以后,经过三到五年,中国经济的质量一定会有根本的改变。我们以前一直期盼的转方式,也会有实质性的进展。
相关阅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