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双城记:体育背后的城市“暗战”
在山东乃至中国的城市架构中,济青是一对冤家,各领域的对比无处不在,具体到体育,以“齐鲁德比”为代表的争夺战,实则是省会情结与海派体育之间的资源之争,是行政与市场,大陆与海洋的文化之争。“同根相煎”情势的出现,展现出了体育的竞技本色,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资源消耗。
齐鲁德比:
人才之争背后的行政与市场
去年5月,一场球迷之间的“大战”上演。之前,鲁能在主场3:0拿下青岛中能。球迷的火爆从球场内延续到场外,在返回途中,鲁能队的潍坊、东营球迷,分别与青岛中能的球迷在高速路上展开“热战”,有多人受伤。
这是“齐鲁德比”火爆的一次集中展现。齐鲁德比,指在中超和CBA中,分别代表青岛和山东(济南)的两支球队之间的比赛,其中尤以中超联赛中青岛中能与鲁能泰山的纠葛引人关注。
青岛队与山东队,由于其先天的资源竞争关系,成为中国足坛少有的一对德比冤家,也是中国足球市场化衍生出的一个侧影。
两队恩怨已有20年。远在甲A的第二年,也就是1995年,虽然两队之间的前两次较量都以平局收场,但因为山东队中青岛籍球员李小鹏的一脚远射,最终导致青岛队降级。
不过,纵观甲A时期,青岛队虽然略处下风,但也不甘言败。山东队在1999年成为甲A历史上首个双冠王,但正是因为两队之间的一次比赛,主教练桑特拉奇与队员矛盾公开化,最终这位功勋教练下课。
2004年进入中超以后,青岛队在与山东队的比赛中很少获胜,甚至打平的次数都很少,齐鲁德比呈现一边倒的局面。此时期,桑特拉奇曾短暂执教青岛队,也成为两队之间纠葛的一个展现。
其实,齐鲁德比的根源在于人才的争夺。甲A初年,不仅外援罕见,内援的流动也少,一支球队大多植根于当地。山东队的球员基本来自省内,其中十之八九来自青岛,这就形成了两队人才争夺的矛盾。青岛队在建队之初,球员大部分来自山东队退役队员和青岛当地的业余球员,而青壮年球员大多被山东队调走,两队比赛呈现出青岛籍两代球员同场竞技的局面。
桑特拉奇时代之后,山东鲁能大力引进内外援,依靠雄厚的财力完善梯队建设,主力阵容中山东籍球员大幅减少,与青岛队之间的人才矛盾较当初缓和许多。但两队球员之争却依然激烈。山东队核心球员宿茂臻、李霄鹏和宋黎辉,都在其职业生涯后期希望转会青岛队,但都最终没能实现。反观青岛队方面,两代旗帜性球员范学伟和高明都顺利转会山东队。去年1月,宿茂臻出任青岛海牛主教练,这个山东队历史上的经典符号,以另一种身份成为德比大战的焦点。
省城情结与海派体育的百年宿怨
1898年德国抢占胶州湾,拉开了大陆与海洋争夺战的序幕,从此之后,传统山东让位给济南,青岛扛起了现代山东的大旗。一个是对海洋的崇敬,亮丽的外形以及饱满的身姿;一个是深厚的底蕴,以及行政干预气吞山河的省会老大。争夺无处不在,比如经济,比如文化,比如体育。
青岛人愤愤不平,网上随手就能拎出这样的言论:“你们济南综合评定有几项超过青岛?……说起体育不得不说说省运会,自从第一届省运会以来,压在济南头上的城市是谁?……再说篮球,青岛有双星男篮,济南呢?青岛有自己的羽毛球队、国象队,你们呢?千万别拿鲁能各支俱乐部说事,那是山东电力,不是济南!”
挑战者往往因被压迫而奋起反抗,反抗的对象则闷不做声。有人如此评价济南人的体育情结:“一个生活相对贫乏的城市,闷骚的人们坚持着自己的传统,他们因此可以坚定地支持着一支能够让他们快意恩仇的队伍。”
以足球为代表的济青体育之争,好比沈阳之于大连,福州之于厦门,实则是省城情结与海派体育的资源之争。
单以城市而论,就各项指标而言,青岛都力压济南。以今年9月举办的山东省23届运动会为例,金牌榜名列前四的分别为青岛、济南、淄博、烟台,其他各项排名青岛均为第一,而济南则与淄博、烟台等市并驾齐驱。而在去年的全运会上,山东代表团以65枚金牌位列奖牌榜第一,青岛队员夺取了其中的30.5枚金牌几近一半。
然而,省会城市的天然优势,使得济南拥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青岛人气愤的,比如济南没有自己叫得响的足球队、篮球队,其实这也是一种偏见,不管是足球还是篮球,“山字头”球队早已与济南这座城市水乳交融,不分彼此。就好比很多人会把山东人的性格与济南画等号,所谓孔孟之道,也成为济南的性格特色。
其实,论出身,青岛有自己的优势,济南也有其独特之处,就是其他各市,也在某些方面独具特色。足球之乡淄博,因蹴鞠而广为人知,同时也贡献了巩晓彬这样的篮球天才;说到篮球,就不能不提“篮球之乡”烟台,甚至曾经为山东男篮贡献了半壁江山,今年5月举办过一次世界华人篮球赛。至于山东的奥运冠军们,则分布在全省各地,粗略估计,以烟台最多,其次是潍坊,淄博和青岛紧跟其后。
当然,所谓的城市比较是没有意义的,一座城市的体育文化,终归是和这座城市的性格紧密相连。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