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一边禁欲一边纵欲:当代人的心灵流浪

2014-11-08 14:21 未知/ □荆棘 /

  从禅修到食素——

 

  欲望的解放在中国近十年来是全方位的。中国富起来了,也胖起来了。人们正在经历着一个繁茂的“物欲时代”。吃素,在一些人是一种内心的自然诉求,在一些人则是身体上的需要,还有因为对动物的关爱,对简朴或干净的生活的追求。从登山的王石到掀起“下乡运动”的柳传志、朱新礼到养猪的丁磊,“素食生活”被功成名就的中国企业家拿来,充当了缓解他们紧绷神经的安魂汤。

 

  莫言们的饥饿记忆:中国的肥胖症,一部分是因为食物的富足,一部分是因为纵欲

  中国曾经是一个没有胖子的国家。在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于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里,人人都是瘦子,男人女人裹在黑蓝制服里,仍可以看出形销骨立,腰肢细得没有什么肉。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部分记忆都与饥饿有关。2009年1月,中国作家莫言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题目叫做《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讲座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饥饿的经历,当时还是孩子的他,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搞到食物,孩子们像一群饥饿的小狗,在村子中嗅来嗅去,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

  那时候,莫言的邻居是一个被打成右派的大学生,两人经常在劳动的间隙分享对食物的记忆和欲望。大学生说他认识一个作家,白白胖胖的,写了一本书,得了成千上万元的稿费,每天吃三顿饺子,肥肉馅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为了每天能吃三顿饺子,莫言决定当一个作家。

  如今的莫言也变得白白胖胖,饥饿只不过是一段记忆,一个谈资,一段令外国人啧啧称奇的故事。

  人为什么会肥胖?这和记忆有关。在石器时代,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物是活下来的条件,人们靠此储存能量。现代社会的人,已经没有了远古时期人类的巨大劳动量和体能消耗。可是记忆里却仍然保持着对高热量食物的欲望。

  一个70年代生人形容自己的母亲——“无论是吃饭还是买东西,她永远都在抢,永远怕轮不到自己,晚了就没有了,她的人生就是处于一种惊弓之鸟的状态。”后来,她母亲的“饥饿症”在香港待了三个月就痊愈了,因为发现那里的人都是有序的,并不会因为排队或者等待,而没有了自己那份,这才渐渐放下心来,学会了从容地——像个正常社会的人那样活着。

  中国的肥胖症,一部分是因为食物的富足,一部分是因为纵欲——对食物有种穷凶极恶的热情,这种热情,像是对饥饿记忆的一种报复。

  欲望的解放在中国近十年来是全方位的。观察当今中国的狂欢与元气,在历朝历代恐怕只有唐朝能够齐肩,奢侈的欲望、暴露的欲望,爱欲、情欲与食欲之间都有联系,解放一个,便是全盘放纵。西方人明白这个道理,“七宗罪”中有一个罪是“暴食”,因为对食物的欲望,是通向其他一切人间的、肉体的欲望的门。

  吴秀波们的禅意美食:

  肥胖从审美问题,变成一个健康问题,而现在,已经上升为一个道德问题。

  吃素,在一些人是一种内心的自然诉求,在一些人则是身体上的需要,还有因为对动物的关爱,对简朴或干净的生活的追求,甚至是时尚。

  1988年,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的吴秀波,唱了几年歌后,陆续张罗了7家饭店,但结局是都关门了。他也变成了身高1.74米,体重却有78公斤的大叔。34岁的吴秀波决定要改变自己,而改变的第一步就是:食素减肥。素食的品种也很单调,黄瓜和西红柿,外加管饱的凉白开。瘦了16公斤的他,凭借着电视剧《黎明之前》走红全国。

  从吃素中学到对欲望说不的吴秀波,曾经被《金刚经》“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所醍醐灌顶。《金刚经》里面说,这些都是‘虚妄’,也就是欲望,放下欲望就能得到幸福。”吴秀波脑海里立马跳出来四个字“口腹之欲”。

  中国人历来就把吃当成享受的一项重要内容,既然是享受,则必定有高下之差、雅俗之别。东方审美中素来以“禅意”为最高旨趣,禅意之于美食,自然只能从真正的高档素食餐厅中品出来。

  中国人因为富裕起来,而变得肥胖。可肥胖却恰恰说明中国还不够富裕。

  “城市化节奏加快、竞争剧烈、人们压力变大,对食物的要求变得很低,便宜快捷的快餐成了第一选择。吃饭都如此仓促,更毋论抽出什么时间锻炼了。对于与生存没有那么多关系的事情,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付出时间成本。

  盘点过去的三十年,我们进口了西方价值观中最坏的部分:一个是成功主义;另一个是消费主义;再有一个就是阴谋论。若问问人们对生活的理想,不再是上世纪80年代的理想主义、精神愉悦,人们正在经历着一个繁茂的“物欲时代”。

  有人用玛莎拉蒂吹牛,有人用豪宅吹牛,有人用摩天大楼吹牛。打开一座城市,上书顶级奢华、皇家帝景,就是没有了内涵。城市是人造的,是人心的投射。人心苍白,时代苍白;人心乱,时代就乱。

  这就是消费社会的可怕之处。林语堂称:“在所有的动物中,只有人类发明了工作。”动物只有在饥饿时才觅食,其他时间则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人类却饱受欲望支配和折磨。

  低成本生活的可能性:

  乔布斯们的“素食”革命

  台湾著名漫画家朱德庸说:“我们身陷巨大的商业阴谋,你不觉得现在的东西越来越不耐用了吗?就是为了让你不停地购买。”他的诺基亚手机使用7年了,还未换掉,磨损严重。十多年前的一个深夜,他在办公楼里加班,忽然产生了想跳下去的念头,那时是他的盛名时期,荣誉和事务一起扑面而来,办公室的电话响个不停,他差点被压力击倒。

  事实上,中国的中产阶层已经感觉到“M型社会”的危机了。中产正在坍塌。经济危机之后的通货膨胀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收入。物价在上涨,CPI在上升,钱越来越多,而购买力越来越小。中产者的生活品质大受影响。

  学者余世存说:“在全球化和消费主义的这趟欲望号特快列车上,你不上车,就会被时代抛弃,你上车了,又会迷失自我。”既然高欲望释放的是人性中的自私、贪婪,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能让人既过上体面的生活,又不那么面临高消费的压力呢?

  辞世的斯蒂夫·乔布斯曾在1982年12月15日晒出一张于Woodside家中的照片。照片中,乔布斯佛陀一样盘腿坐在屋中央,一盏落地灯,一套组合音响,无他。按照那些力争生活返璞归真的人的话来说,这是降低“无效需求”后,一个人可以过上的“素食”生活。

  在全球国家富裕排行榜中,瑞士坐拥桂冠。但令人惊奇的是,这个从来不缺百万富豪的国家,国人的生活不但不奢侈,甚至有些“抠门儿”。在瑞士的餐厅,你看不到大排场的宴请,每人一份,够自己的量就好;作为名表王国,著名的“劳力士”、“欧米茄”甚少在本国的富豪手腕上看到,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闻其名的普通表,甚至一些塑料表。

  对于一些暴富的人来说,从扎克伯格到巴菲特,这种极简主义依然受用。

相关阅读:

·近邻越南 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