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贡院墙根街2号:静谧与安详的背后

2014-09-20 11:13 未知/ □吴永强 /

  古有状元墙,今有《齐鲁周刊》。

  一条街的命运传承,由此拉开帷幕。

  淹没在时光中的这条小街,长420米,宽5-8米,北接大明湖,东临文庙,西靠省府(即明清时的贡院)。这里曾是山东的文化中心。想当年,那些来自全省的秀才们,拜过了文庙,便来到这里排队等待进入考场,考中即为举人。数百年间,贡院墙根街的考试经济很是发达,“培训机构”林立,书院、私塾、义学、书店和学堂等文教场所遍布,成为一条著名的文化街。

  清末科举废除后,这条街附近相继建成了济南府中学堂、模范小学、省立图书馆等文教场所。民国时,省教育厅、省立第一实验小学、省实验剧院、省民众教育馆、省立一中和省立济南初级中学,遍布这条街南北。

  何思源、邓恩铭、韩复榘……

  多少人脚步匆匆,人生旅程在这里留下痕迹。然后,又被岁月吞噬。

  那些决定一省文化命运的事件,在这里萌芽,然后推向遥远的未来。

  这里是历史济南的一部分,老城中遍布的巷子,每一条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芙蓉街的商业气息,曲水亭街的泉水叮咚,贡院墙根街的文化底蕴……老城的每一部分都是独特的,而贡院墙根街所承载的,则是教育、艺术、文化 —— 一个省的精神世界。

  只可惜,历史的烟尘横扫一切,而今的贡院墙根街,仅余街南头的状元墙和北头的《齐鲁周刊》。

  状元墙长24米,原是贡院门口的照壁。山东共有过36位状元。如今,他们的名字在墙上一一呈现。一道残留的墙壁,也就成为历史的见证。

  无数次,淄博考生蒲松龄伫立墙下,然后走进贡院,把自己的希望埋没在时间的流逝里。而他的同乡王渔洋则又是另一种人生,二十几岁便中了举人,进京考试,中得进士,从此名满天下,独领清初文坛风骚。

  无数次,一群当代的报人伫立墙下,然后北行几百米,回到文字的世界里和这个世界谈谈——贡院墙根街2号,一座四层灰色小楼。1999年创办至今,这里成为《齐鲁周刊》的栖息地。十五年的追索,成为这条小街新的文化地标。

  历史的贡院墙根街和现实的贡院墙根街在这里相遇,那些影响我们时代的文化事件,也会搭上一条街的符号,在静谧与安详的背后,是时代的声音在不断的流传……

  (作者系本刊首席编辑)

  创刊日:难忘的记录

  □徐波

  1999年9月1日,是个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齐鲁周刊》在山东省会济南及全省各地上市发行。

  一早,泉城广场的电子大屏幕上便出现了《齐鲁周刊》创刊的大型宣传片。各大报摊,《齐鲁周刊》创刊的宣传造势更是夺人眼球。

  头天夜里,《齐鲁周刊》创刊号在印刷厂开机印刷,印数定在15万份,轰鸣的印刷机通宵达旦运转直到凌晨。

  看着一排排带着油墨清香的《齐鲁周刊》创刊号,作为周刊人,我们的心情无法用语言表述。

  济南市公证处的同志来了,他们认真清点印数,郑重地在《齐鲁周刊》创刊号的公证书上“签字画押”。创刊发行15万份的记录,就这样诞生。

  载着《齐鲁周刊》的一辆辆运输车加足油门驶向全省各地,济南地区二千多个零售报摊及全省17地市主要零售报摊上,《齐鲁周刊》靓丽登场。这一天,济南的大街小巷,读者争相购买、传阅《齐鲁周刊》的创刊号。

  泺源大街报刊批发商大老王,那天格外忙碌。众多报刊零售商纷至沓来,取走创刊号。时隔不久,销售告罄,零售商们纷纷打来电话要求补货。

  济南各大报刊批发商,都遇到了和大老王同样的问题。他们电话被打爆,都在问同一件事:《齐鲁周刊》创刊号销售一空,还有没有货?

  刊社发行部接到了各大批发商同样的电话:创刊号卖完了,要求加印!

  张慧萍社长、总编接到发行部的电话:济南、淄博、潍坊、泰安、德州、临沂……创刊号全部进入零售市场,批发商没有库存,刊社同样没有库存!

  一时间,洛阳纸贵!

  市场火了,熟悉的读者也把电话打到了刊社。

  加印?加印!于是,发行部调度、汇总加印数量。

  一个决策就这样生成:马上通知印刷厂,加印15万份!

  印刷机再次启动,公证处再次公证,运输车再次启程,报刊创刊首发的新纪录再次被刷新:30万份!

  那一天,刊社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难以掩饰的喜悦之情。有人提议:照张全家福!于是,大家齐聚在省政府会议室的大门前,一张全家福照,记录下了《齐鲁周刊》创刊时的“福相”。

  那时,我们都还年轻!

  (作者系《齐鲁周刊》副总编辑)

相关阅读:

·香樟树下 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