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赵小兰:华裔女性“家”与“国”

2014-03-10 08:35 未知/ □本刊见习记者 张翠 /

  2011年,赵小兰宣誓就职,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部长。她不但为华人参政树立了新的丰碑,也圆了好几代人的“美国梦”。而从澳大利亚首位华裔女市长林丽华、新西兰首位华裔部长黄徐毓芳到加拿大首位华裔总督伍冰枝……她们的荣光背后,是华裔女性胸怀天下又不失家国的政治梦想。

 

  赵小兰:

  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

  “我可以告诉你我一生的经历。我从没想过我能到这里来。你知道我大学刚毕业时的目标吗?我仅仅希望自己能够生存。我仅仅想找一份工作。我仅仅想能在经济上帮助我的家人。”2001年,小布什看重这位华裔女性的才华与实力,邀其出任劳工部部长时,她曾婉拒,直到后来老布什出面,她才就职。赵小兰的当选,满足了无数华裔的“美国梦”。

  “我想通过此职务帮助更多的人。”赵小兰当选后,一直试图在“寻求公正和商业效益之间寻找有一条协调的纽带。”她坦言,父母一直鼓励她进行真正的探索,并开阔视野,“这是我冒险的起点”。

  宣誓就职以后,赵小兰发表了颇有哲理性的演讲。她说:父母亲的谆谆教导和美国的机会,给她提供了通向成功的可能;把美国人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华人谦虚、勤劳的精神结合起来,则是她最大的竞争本钱。”身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赵小兰可以说是鱼和熊掌兼得的人。 她吸收西方最高级的事物,同时不放弃本身丰富的传统。她与海外华人维持联系,经常光顾中国城,积极参加华人社团的活动。

  在赵小兰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张自己在1981年访问父亲的老家时的照片,“那时中国比较贫穷,但为了欢迎我们那个村庄专门修了一条马路,把整个村庄收拾得很干净,而且送来他们最好的礼物有一群孩子围着,旁边还有一只猪。”正是这样的一张照片,时刻提醒着赵小兰从父辈身上不断的汲取正面的力量。

  林丽华:难民营走出的澳大利亚“安全伞”女市长

  1999年当选为奥本市市长的林丽华,曾这样表达自己的参政动机,“在奥本市作为—个少数民族,仅有经济力量,而缺少政治代表,那么未来的发展仍将是不乐观的。为了我们下一代能获得公平的机会,维护澳洲社会的和谐安宁和稳定,少数民族应该当仁不让地去参政。”反对种族主义,争取华人的利益,是林丽华的参政要义。

  如何从一名越南难民成为首届华裔女市长,林丽华坦言经历了战争的劫难以及作为移民备受歧视的苦楚,才萌发了要从政的意愿。1988年随夫来到澳洲,童年的经历让她更能切身体会到人们在移民环境中的不易,先是在市议会里帮忙,后又做义工,在这期间,亲眼例证了移民的不易。“只有在政府里占有一席之地,手里有实权,才能为移民发出心声,改善他们不公平的待遇。”林丽华做到了,在她参政期间,她大刀阔斧的对市政进行改革,并组织社区安全组织打击街头犯罪,而由此所带来的移民安全环境的改善,让林丽华成为澳洲华裔心中的“安全伞”。

  在越南生长的林丽华始终以自己身上流有中国人的血而骄傲。从政期间,林丽华曾多次造访“华人街”,亲自组织系类庆祝新春文化活动,向奥本市民宣扬中华民俗,同时安排了传统醒狮、中国武术、京剧、中国书法即席挥毫、儿童制花灯比赛、美食摊位等。

  新移民女性的参政地理

  2005年退休后的加拿大首位华裔总督伍冰枝写了一本关于移民题材的书《Room for All of Us》(《我们所有人的地方》),清晰有力的副题:关于失去和改变的故事正表达了移民的精神痛苦与欢乐。她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年幼时作为交换战犯随家人迁往加拿大,目睹了战争的残忍;在白人国度里受教育让她尝尽了不平等,于是伍冰枝曾这样自白:关于那些移民,他们曾受到迫害或被压制,但他们以加拿大为家,并在此贡献了自己的一生。

  新西兰首位华裔部长黄徐毓芳曾在上海出生,在香港长大,在新西兰接受高等教育。她性格外向,喜欢接受新鲜事物,一生始终为“亚裔参政”不断努力,黄徐毓芳曾多次批评新西兰新修订的移民条例苛刻,对亚裔不公,“我以华人的身份参政,当然我要为华人的利益而大声疾呼。同时,我也是代表国家党的议员。但是,我也有自己的底线。那就是无论你们要求我怎么做,我都不会为了政治利益而不顾华人的利益,这个原则无论如何都不会改变。”

  黄徐毓芳在参政期间不断四处奔走为亚裔争取利益,她多次鼓励留学生参与新西兰的社会活动,并鼓励华人在新西兰社会勇敢的发出声音。“这样的叛逆精神可能与华人妇女不太一样,但是作为新移民,我只不过比华人更加敢于发出声音,也不怕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