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卡门与猫:“文化贫困”带来的票房

2013-11-11 09:53 未知/ 张霞 /

  “沙漠”中的济南人——

  卡门与猫:“文化贫困”带来的票房

  傲慢的剧组:

  怎么来这么多人?

  作为全程追踪十艺节的媒体记者,16天的采访我和我的同行感受最强烈的是两个字:傲慢与狂热。

  10月17日,西班牙弗拉明戈舞剧《卡门》于历山剧院首演。在此之前的作为有幸能“凭证进场”的记者我接到无数的电话:贫穷的文艺青年朋友希望蹭票、颇知名的画家朋友问还能不能帮忙买到票、甚至远在济宁的高中同学请假来济南找我“赖票”。

  《卡门》演出前两天,十艺节媒体交流群里的官方人士便提醒:“《卡门》是商演需要采访的记者请提前联络剧组宣传人员。”本刊记者接到消息,第一时间拨通电话,自报家门,交代来历,沟通采访意向、采访人数,登记姓名。对方勉强同意,匆匆挂断。

  17日晚6点半,《卡门》开演。我和“求票无门”的朋友五点半便蹲守在现场“碰运气”,售票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个月内的所有演出票早就全部售光。朋友只能试图“邂逅”黄牛。而此时的历山剧院门口“花钱无门”的可不止小两位,这儿甚至“成全”了难得的朋友聚会:韩画家!也来了?刘记者?有票吗?——再一环视,好家伙!好几个同事也都在呢!

  开演前的黄牛票居高不下,从四百到八百各种价位不等。本刊记者试图和对方还价,却被黄牛用“艺术无价”的理论教训一顿,“人家大老远西班牙过来,光飞机就坐好几十个小时,亏你也好意思给三百?你到青岛试试,一分都不可能比票面上少”。

  几番讨价还价,朋友最终在临开场前花费280元(原价480元)从黄牛手中买到一张位于偏僻角落里的票——我却被堵在了门口。

  剧团工作人员解释,“40个媒体席位已经满了,十艺节的记者证不能进,需要剧组指定证件。”和我一般遭遇的大众日报、人民网的三位同行有些焦急:“我们已经提前登记,再说是来宣传报道的,站着拍几张照还不行吗?”对方置之不理,扭头告诉保安,“是不是需要把十艺节的记者证挂到门上,写明‘此证不得入内’?”

  恼怒的同行拨打宣传负责人电话,十分钟后对方匆匆赶来,检查证件和查询通话记录后说:“放人吧,进去站着,别在过道。”边放行边嘀咕,怎么来这么多记者?

  “沙漠人”的“消费热情”:

  掌声吓坏吉普赛女郎

  剧目的精彩程度毋庸置疑,此处且不多谈——比演出还要精彩的是“被热情吓坏的吉普赛女郎”。演出结束后,所有观众站立鼓掌、久久不肯离去,整齐热烈的掌声足足持续十分钟,就连热情奔放的西班牙舞蹈演员也有些“受宠若惊”,即兴跳着舞步出来谢场四次,最后不得不拉下幕帘而去。这种状况在昆曲《牡丹亭》、《红楼梦》和加拿大爵士乐等演出结束后同样发生。

  作为一场完整的演出,“抢了舞者风头的观众”无疑才是“戏中戏”:所有人如同受到艺术洗礼,往常爱吃烤串、打扑克的济南市民突然变成文艺爱好者,彬彬有礼、打扮整齐、进场有序、观看时安静投入、中场时鼓掌热烈。本刊记者询问走出剧院的观众,“戏好看吗?为什么来看戏?”对方回答:“也说不上来,没看过,想见识见识。”

  到家后,记者赶忙拿起手机查询订购10月31日至11月5日的歌剧《猫》的演出票,意外又意料中:全部售光——演出氛围更是可想而知。

  从8月的《妈妈咪呀》到10月的《卡门》11月的《猫》,济南观众呈现出了空前的狂热。是我们非理性?是我们盲目崇洋?还是我们的如饥似渴?村上春树曾说,当我们耻笑一个人的贪吃时应该考虑或者他正陷入贫穷。贪婪的、狂热的欲求背后总有一个卑微的、不曾被满足的需求——济南人不是爱鼓掌,而是需要鼓掌的机会;济南人不是头脑容易发热,而是文化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