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黑猪的高级定制
耕山理水,读经作画,这种古风盎然的生活图景在现代中国已基本消亡,而农场主崔立荣所从事的就是这么一种对农耕社会的重建工作。
尊天时,顺地利,合节气,他用这种理念对待土地上出产的食物,在不经意间,这种耕作的理念便有了一种时尚色彩:农产品也走上了高级定制的模式。
建筑商转型农场主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6月18日下午,微雨初晴,夕阳照在济南党家街道办事处蛮子村村北的小山上,吱呀的石磨声从山上一家名为邵而老家的农场中传来。小山脚下是一片蔬菜田,来自村里的农场工人正在忙着耕种;菜地旁是一大片猪圈,5只黑猪可以在里面赛跑;旁边还有两个大鱼塘。农场主崔立荣说,一到雨季,山上的水就会流下来,在这里形成天然池塘。
本刊记者见到崔立荣时,他正背着手在自家农场里边遛弯边查看菜田里绿油油的生菜,享受着田园“恣”生活。他介绍,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在2009年时还是一片摞荒土地。
随着农村城镇化发展,蛮子村距离济南市里越来越近,更多的村民进城打工。由于农作物收益较低,很多村民放弃耕种土地或干脆在地里种上杨树。“2008年后,村里直接摞荒的土地达到20%-30%,还有大部分间接摞荒,比如一两季不种。”提到当时情景,崔立荣充满惋惜。
崔立荣出生在距离蛮子村1公里远的邵而村。他17岁开始进城闯荡,在工程建筑业打拼30余年并积累下不菲身家。2000年左右,老家邵而村有一片荒废多年的果园,经村委会推荐,崔立荣以每年5000元的价格租下,开始边承包工程边养猪。2009年崔立荣回到家乡,和家人一起专心做农场,发展种养循环产业链,很多人在背后都说他是傻子。
他说,在城市打拼的那些年给了他不一样的思想,他知道城里人想要什么。回到家乡后,崔立荣接连租下邵而村、邵而西村、蛮子村三座荒山,并租附近村民的耕地种植粮食和蔬菜。他用动物粪便做肥料、用沼气做农药,保证农场产的蔬菜、粮食不受化肥、农药污染。同时,农场内养有黑猪、鸡、鸭、鹅等家畜家禽。“都是拿自己种的粮食当饲料,天然还健康。”崔立荣说现在城市人都讲究健康饮食,所以他主打“原生态牌”。
一块猪肉的设计理念
崔立荣的原生态近乎于服装品牌的高级定制模式,他就是这些食物的设计师。
“如果你现在要向我买猪肉,对不起,我这里没有。想要的话,得提前一年下订单,然后我再根据你的订单从小猪开始养起。”
与其他品质单一的农场不同,老家农场的产品种类比较繁多,而且不种反季节蔬菜。“尊天时,顺地利,合节气,我们从不刻意说我们的产品是有机产品,我们只是用最传统的种植方式进行耕作。”
这样运作下来,到了冬天,难免一些客户就会向老崔抱怨:“冬天的菜太少了,咱们还是搞点大棚吧,还是不打农药,就用农家土肥。”
崔立荣先是反问他:“如果最初你知道我的菜是大棚种植出来的,你还来这里吗?”他告诉这位客户:“大棚是一个密闭的环境,农家土肥也包含不少有害细菌,在这个密闭的环境中,这些细菌的繁殖会超出我们的控制,到时不打农药是绝对不行的。”
也正是出于对品质近乎苛刻的追求,崔立荣对外来资本介入持谨慎的态度。
“资本总会要求话语权,总是要寻求一种快速的盈利模式,这样一来就不可避免地被市场流行的模式所蛊惑,而这与我做农场的初衷是相反的。”
农场运作三年,至今仍处在非盈利的状态。“知道我最大的底气是什么吗?资金赔光的话,实在不行,我可以不做,或者停两年,等资金充裕了再做。这没什么,做农业本来就是几代人的事业,我不会为了短期利益改变我的初衷。”
复兴农村的文脉
除去农场最基本的功能,崔立荣试图在这里打造一种新的农村生活秩序。他在这里创办了济南书画创作基地,一面山崖将成为这个农场的摩崖石刻。
“这些书画创作基地将会成为济南艺术家们的‘驿站’,我们免费接待他们,他们则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诗歌墨迹,这些东西在几十年后,将会成为我们的镇场之宝。”
除去这些,对山野的梳理整治也是老家农场当前最为重要的事务。目前,老家农场正在山谷里建一条拦水大坝,为庄园的循环农业修一座水库,崔立荣说,“我们还将对周边山谷进行景观改造,把水库周边十二条山脊打造成名为十二生肖谷的观光景区。我们正在山坡上种植特色果树和中草药,既绿化山体,将来也是我们的有机产品。”令人惊讶的是,他用的种树方法,居然是直接埋下果树种子——“这样种下去的果树,只要发芽长出小苗,成活率基本上是100%,就是雨水不好的年头,也不会旱死,当然,这样生长的有点慢。”崔立荣解释道。
修身、齐家、养气、治场,崔立荣的学历并不高,但他却在无意之间找到了一条暗合自然之道的商业模式。
“我准备复兴农村的文脉。”这是他一系列不被村民理解举动背后的宏大构想。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