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蚁族村里的“致青春”

2013-06-12 15:58 未知/ 吴永强 /

 

  这是一个被城市包裹的村庄,也是一个被青春和梦想包裹的村庄。后龙村,济南大学对面,102路公交车终点站,据说有几万名年轻人在此租房,从而成为济南最大的蚁族村。90后青年徐海明便是这几万名年轻人中的一个,与青春一起创业的梦想时刻缠绕着他,为他开启了新的人生。

 

  后龙村的“戒律”青年

  办杂志、做图书,几年来,90后大学生徐海明一边在济南大学英语专业读书,一边经营自己的事业。临近毕业,他便在学校对面的后龙村租了房子,不找工作,埋头创业。

  徐海明住在一楼,周围加盖的房屋完全挡住了阳光。这间仅十平方米的房间里,卫生间和“厨房”明显是加盖的,和对面楼的墙壁几乎贴在一起。房间里摆放了一张桌子和一把凳子,还有大量书籍、成捆的杂志以及床上的电脑桌。窗台上的一盆绿植,为房间增添了些许亮色。

  徐海明找来一张纸,把自己的创业规划用毛笔写成大字,列出9条“戒律”,诸如“耐得住寂寞”、“吃饭要有节制”、“少上网,少闲聊”,还添加了一条注解:“如有违,罚站三分钟”。他把纸贴在墙上,每天面对反省。

  问起为什么会选择将后龙作为踏入社会的第一个居所,徐海明回答道:“这里离学校很近,就隔一条马路,毕竟在这附近生活了四年,比较熟悉。再就是房租很低,一个月也就两三百块钱。”

  后龙村的房屋大都是村民自建的五六层小楼,隔成一个个单间对外出租。由于加盖楼非常多,楼房之间的间距非常小,“握手楼”比比皆是,消防车、救护车根本就进不来,楼房里外电线拉的乱七八糟,消防设施也完全没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工资能有2000元左右,“像我们英语专业大多都是进培训机构,工资都不到两千,基本白天上班,晚上回来休息。”

  在后龙,徐海明认识了很多邻居。“有一个在一家培训机构上班,他女朋友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偶尔会在一起住;有一个考上了研究生,打算在这边找份短期工作;还有一个是学护理的,已毕业一年,老家在临沂,因为济南就业机会比较多,所以在济南发展。”邻居们一般都是白天上班,晚上上网,周末有的找朋友玩,有的哪儿也不去,就在房间里宅着。

  很多人参加工作后,将后龙村作为走向社会的第一站,这里也是他们实现梦想的起点。随处可见的年轻人,使村庄具有了活力。

  徐海明喜欢做饭,虽然条件简陋,基本上都是自己做着吃。出门十几米就有两条路,路边就是菜市场,价格比超市便宜。“刚开始出来生活,对菜的价格不了解,很多菜都是一天一个价,比如一棵白菜,最贵的时候都能卖到十几块,在我印象中白菜是很不值钱的,这大概跟时令有关吧。”徐海明说。

  经常有朋友过来聚聚,没地方坐,他们就把书堆起来坐在书上。“有时候做一二十道菜,盘子不够用,我边做他们边吃,吃完一道把盘子腾出来再盛下一道。”

  创业只是过程,目的是改善这个社会的冰山一角

  热爱文学的徐海明有着远大的目标:写作和旅行。后龙的蜗居,就是他实现理想的“基地”:“以商养文”,而不是“以文养我”。

  现在,徐海明主要接一些出版或者印刷的活,基本上每天就是排版、设计,三天两头奔走于邮局、印刷厂、书画家的工作室,有时候会跟书画家朋友或者作家朋友一起喝酒喝到很晚才回来。

  “有时候一个月能赚到上万元,也有连续几个月不开张的时候。但在济南做印刷,成本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谈起自己热衷的行业,徐海明俨然一位业内老手。

  最初办刊的时候,女友给了他很大支持。那时候女友刚参加工作,最困难时一次次安慰他:“我就是天天吃馒头也让你把《初雪》办下去。”而今女友已经不在了,但在他心中《初雪》已经成了一种信仰,“所以我一定要把《初雪》办下去,把文学办下去,因为这里也有她的心血。”徐海明说。

  办刊期间,整个流程都得亲力亲为,选稿、约稿、编辑、校对、排版、印刷、取货、邮寄。“济南最热的那天,有人热死了,我去印刷厂取杂志,回来时拎着两包书,汗水就像瀑布一样往下流,但那种心情是很激动的。”邮寄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他去了解各种邮费,后来邮局的很多人都认识他了,甚至有些价格他比工作人员还清楚。

  除了出版,徐海明最想做的是广告业,目前已经找到几个朋友愿意出资一起办广告公司。他的梦想逐渐清晰了起来:“如果找一份工作,比如济南的薪资水平也就两三千,用来投资文学不可能,连自己的生活都不够,而且我修着工商管理的双学位,也很喜欢管理。我就是希望能拥有自己的一份事业,能够有钱来投资文学,同时生活水平也能提高一些,抱负也有施展的机会。”

  “把文学做好,能够改善一下这个社会的冰山一角会让我感觉到很幸福。”徐海明的视野早已超出了后龙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