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历史的婉约与豪放

2013-04-14 08:55 未知/ □吴越 /

 

  在温吞的泉水里,埋藏了一座城市曾经的个性与张扬: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因其底蕴厚重而又久远,略显陌生;跃动在我们面前的影像又是如此年轻,充满活力,不因历史烟尘而显老态。从济南“二安”到第一次举起政治旗帜的先行者再到一代鲁商孟洛川,他们诠释了所处时代的“先锋”概念。

 

  文化“先锋派”:济南“二安”的名士风流

  代表:李清照、辛弃疾、边贡、李攀龙、王渔洋

  杜甫来到大明湖历下亭,赋诗:“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为济南定了千年的基调——出名士、引领文化潮流的城市。李清照、辛弃疾、王渔洋等光耀全国的大名士的不断涌出,成为杜甫诗句的天然佐证。

  因其小桥流水,济南出产婉约女子;因其高山大河,济南亦出产豪放丈夫。

  李清照代表了古代女性先锋的高度,填补了文学史的高端空缺。她的身影纯粹是女性化的,不作男儿腔,不怪叫,不以模糊性别卖弄于人,不刻意装扮成女权斗士。她优美、优雅、风骨天成,雍容华贵而又面目清新,向当世向后人,亮出光彩照人的身姿。

  受父母影响,晋唐宋诗人都被她收入眼帘。她对金石书画的兴趣当起于闺中。这贵族少女显然与众不同,上流社会的少女们谁能像她这样?修养那么好,却于青灯黄卷中透出一派天真。

  济南之于李清照,就似上海之于张爱玲,撒哈拉之于三毛。湖畔长大的女子,每每泛舟湖上,一边揣摩诗句,一边绿肥红瘦。

  李清照极尽婉约,比她稍后几十年,辛弃疾却走到了她的另一面,而且又是一个高峰。辛弃疾的形象颇为独特,他跃马挥枪,漫山遍野旌旗在望。辛弃疾不同于李白,只是模拟杀人,他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数万义军指挥若定,有帅才。古人评价:“稼轩大踏步走来,与眉山同工异曲,然东坡是衣冠伟人,稼轩则弓刀游侠。”旧时美人与旧山河再度重叠,牢牢地纠缠不清,结句悲华发,一如苏东坡。

  后世济南文人无不沿着李清照、辛弃疾的道路前行,譬如明诗前七子之一的边贡、后七子之一的李攀龙,跨入文坛便是领袖,有万夫不当之勇。即便是桓台人王渔洋,亦被济南的宏大气魄吸引,常自称济南人。1657年,23岁的王渔洋与齐鲁名士聚会于大明湖举秋柳诗社,赋《秋柳四首》。从此,王渔洋诗名饮誉大江南北,最终成为清初“作协主席”(文坛盟主)。

  政治“先锋派”:改变历史的年轻人

  代表:王尽美、邓恩铭、于道泉、蔡公时

  1921年,23岁的王尽美和20岁的邓恩铭正分别在济南一师和济南一中读书,两个人一起到了上海,参加中共一大。他们所进行的活动,相对于全国绝大多数青年来说,是一种有着杀头危险的先锋。

  弱冠之年,他们便逐渐成了职业革命家,正处于辛弃疾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年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搅动一池浑水,成就一片新的事业。

  和他们几乎同时,比他们还小的于道泉正求学于齐鲁大学,这个被泰戈尔极力推崇的梵文天才,曾一字不落地背下牛津英汉词典,日后成为仓央嘉措情歌翻译第一人。革命与才子佳人,豪放与婉约,在一座城市的不同角落里成长。

  民国时期的济南,因胶济铁路、津浦铁路等的贯通,成为非常重要的都市。自开商埠改变了古城的面貌,现代化的新城拔地而起。当时国人常提及的大城市,除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济南往往在列。京沪的时尚女装,不出三日便会流行于济南大街小巷。作家老舍被济南吸引,来此教书,并将之比作第二故乡。各色政客更是轮番以济南为桥头堡,发表其施政理念。1912年孙中山济南之行引发轰动,而1928年他的得力干将蔡公时济南喋血,无不是彪炳史册的壮举。

  商业“先锋派”:孟洛川们的“济南神话”

  代表:孟洛川、苗氏家族、张氏家族

  济南不是鲁商的发源地,却是其最重要舞台。

  1893年和1896年,章丘旧军孟洛川先后在北京大栅栏和烟台开设“瑞蚨祥”;1924年,济南瑞蚨祥增设鸿记分店。1916年,周村发生兵乱,张启垣举家迁到济南制锦市一带。1899年,苗世厚、苗世远兄弟在济南泺口开设恭聚和粮栈,开始了苗氏家族追寻“济南神话”的征程。

  三大家族的奋斗史几乎都点缀在一个背景里面:旱码头周村逐渐衰落,商业中心地位让位于1904年开埠的济南。新的大幕徐徐拉开,旧的舞台逐渐失去光彩。一个以开埠、兴建铁路等为引导建设的新的济南赋予了古老省城新的商业、文化元素,并泽被后世至今。

  华人历史学者黄仁宇说:“民国时代,中国重新构建了社会的上层结构。其中,商人阶层的整体崛起显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景象。”

  筚路蓝缕,从无到有,脱胎于儒家文化滋润的新一代鲁商,在传统礼教与西方先进技术之间,于夹缝中发掘出一条自新之路,开创了一个个具有示范性的良好传统,足以成为今天企业家们的精神楷模。

  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商业先锋。单以苗氏家族为例,其财富、对社会的影响力并不输于同时期的荣氏家族。瑞蚨祥更是以其先进的管理理念,成为后来沃尔玛的“师父”。

  现代济南城的民国塑造者

  代表:丁宝桢、韩复榘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看来,以济南为舞台的几个政治人物,算得上是特立独行的了。从丁宝桢到韩复榘,期间济南经历了由中世纪城市向现代城市的转变。面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他们适时抓住机遇,留下了宝贵遗产。

  “前门接旨,后门杀人”的清代名臣丁宝桢,成为有清一代山东巡抚中最有名气的一位。济南一条小巷的名字,也因为丁宝桢当年曾经居住过而闻名于世——旧军门巷。现在的“宫保鸡丁”这道名菜,就和这个小巷以及丁宝桢有关。

  智杀安德海,这件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惊人之举,震惊满清朝野,大快人心,丁宝桢也因此事而闻名天下。曾国藩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

  丁宝桢还是洋务运动的重臣,创办山东机器局,继后,又在成都设立四川机器局,成为山东、四川近代工业的开端。与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人物不同,丁宝桢把“自强”立足于“自富”的基础之上,在办洋务的同时,更关注富国富民,在任时实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措施。

  韩复榘虽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同样继承了丁宝桢的一些特质,给济南留下了宝贵遗产。

  1930年9月,韩复榘莅政后仅6天,就急于求治,马上布告全省,提出了他的四项“行政计划”:“澄清吏治”、“根本清乡”、“严禁毒品”、“普及教育”。这也成为他后来施政的基础。

  他力排众议,任命何思源先生为教育厅长,并从不拖欠教育经费,而且每年都有所增加,使山东教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除原有的学校大大增加班次外,又增设了许多中小学。

  韩复榘治下的济南,达到民国时期的顶峰。

  “今日的济南,距离刘鹗写《老残游记》的时代,又走过了几十个年头。济南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彩起来,它被新时光涂抹上一道现代主义色彩,也的确前进了许多。”美国人鲍德威1978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城市变迁:济南(1890-1949)》中写道,“最引人注目的公共事业,是对在济南“五三事变”中被破坏的城门的拆移。铺好的机动车道从城门口穿过,改善了入城条件,城内主干道路面也铺设完毕……主要的府城墙保存完好,并且得到了大范围的修补。城墙顶上为游人修建了城顶环城马路,其宽度可通行一辆汽车。”

  这里提到的城墙上的马路,是济南一大特色。环城马路修成后,护城河桥与城墙上的环城马路相通,许多济南市民颇感新奇,纷纷到这条马路上游逛。一时间,人来人往,十分热闹,还有人专门携一家老小来此拍照留念。

  1949年建国后不久,老济南的城墙被全部拆除,城墙马路也早已变为现在的趵突泉北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