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充和们的艺术范儿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气质。我们回望上个世纪上半叶,张充和们的诗词,书法,昆曲;潘玉良们的画魂……成为现在时的、活着的古风,令我们对传统之美有了一份自信。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以为早已泯灭的,所寄望的文化复兴。
张充和们的“文艺复兴”:活着的古风
张充和是民国时代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集聪慧、秀美、才识于一身,是陈寅恪、金岳霖、胡适、张大千、章士钊、卞之琳等一代宗师的同时代好友兼诗友。
张家祖籍安徽合肥,张充和的曾祖父张树声曾官至两广总督、通商事务大臣。张充和只有11个月大时便过继给二房的奶奶当孙女。养祖母对小充和溺爱有加,自任启蒙老师,言传身教大家闺秀的风范。稍后,养祖母花重金聘请考古学家朱谟钦为塾师,悉心栽培她,还另请举人左先生专教她吟诗填词。张充和天资聪颖,悟性甚高,闭门苦读《史记》、《汉书》、《左传》、《诗经》等典籍。
充和的生母陆英,在她9岁那年因难产过世。1930年养祖母告别人世后,16岁的充和“归宗”回到父亲身边,在父亲创办的乐益女校上学,与姐妹们共同生活。四姐妹自办起文学社——团水社。
张充和的父亲是位昆曲迷,常请曲家到家中教女儿们拍曲,四姐妹成立了幔亭曲社。张充和也渐渐爱上并痴迷起昆曲来,还常与大姐张元和在《惊梦》中唱对手戏。
1934年,张充和以数学零分、国文满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国文系。1936年,张充和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她的一些小说和散文在此期间发表。抗战爆发后,张充和曾在陪都重庆任职于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1940年,她在重庆主演的昆曲《游园惊梦》轰动一时。美国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白谦慎说:在和她接触的过程中,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她纯粹以玩的心态来做这些事情,她自己就曾说,我这辈子就是玩。目前,像她这样写字和像她这样的心态来做这些事情的人极少了。有些人的创作掺杂进了太浓的商业色彩。
“画魂”潘玉良:
巴黎第一位女画家
因为电视剧和电影的铺排,潘玉良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画家中恐怕算民间知名度最高的了。1895年,潘玉良出生在扬州古城的一个贫民家庭。不到1岁时,她的父亲去世了,两岁时,姐姐去世,8岁时,与她相依为命的母亲也不幸离世。为还赌债,舅舅竟把她卖给了怡春院。
当时的芜湖海关监督潘赞化把她从妓院赎出来,却并不是要她做一个仆人。潘赞化给她带来了一套小学课本,开始教她读书识字。1913年,潘玉良和潘赞化结婚了,陈独秀是他们的证婚人。新婚之夜,她改姓潘。
婚后不久,潘玉良和潘赞化来到上海定居,师从当时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教授洪野并考取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在一次师生画作联合展览会上,潘玉良展出了以自己为裸体模特的习作《裸女》,一时间,全校又轰动了。
面对她的才华和大胆,校长刘海粟想了半天,才开口说:“玉良,要在国内画西画,受到的限制很多。毕业后,你去欧洲吧!”
1922年,潘玉良从上海出发,坐船去了法国。在法国,她认识了徐悲鸿、邱代明。他们一起在巴黎参观博物馆,在塞纳河边散步……两年后,潘玉良得到罗马国立美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康罗马蒂的赏识,成为那里的第一位中国女画家,兼习雕塑。
1959年9月,她获得了人生最大的荣誉——巴黎大学多尔烈奖,她是第一个获得此项奖励的中国女人。
“民国最强势女子”蒋碧薇:嫁给艺术
蒋碧薇,1899年出生于浙江省江苏宜兴名门望族,其父是复旦大学国文教授,蒋本人也做过复旦大学的法文教授。蒋碧薇身材高挑,面容白皙秀丽,徐悲鸿初见称其可以入画,未婚少年张道潘初见竟对其产生了难忘的迷情,以至日后演变成缠绵悱恻的生死恋情。
蒋碧薇13岁时,奉父母之命,与查紫含订婚。以蒋碧薇女生男相的个性,不同流俗的脾气,喜欢独立的抱负,对走旁门邪道的未婚夫厌恶至极。18岁的蒋碧薇以订亲之身,与一见钟情的蒋家同乡之谊的常客徐悲鸿私奔,辗转日本,再赴欧洲……这在80多年前封建思想弥漫着的旧社会当中,女主角戏剧性的故事,造成很大的社会轰动。
蒋46岁时与徐悲鸿离婚,50岁时随张道潘赴台北同住。
一位著名画家研究蒋碧微后得出这样的结论:《蒋碧微回忆录》合订本,《我与悲鸿》占三分之一,《我与道藩》占三分之二,前一部纯粹叙事,后一部情深意长,她对徐悲鸿指责甚多,对张道藩却无一微词。
1978年2月16日,蒋碧薇在台北去世。根据遗言,她珍藏的徐悲鸿作品和一些古画,全部捐给台北历史博物馆。她去世时卧室里则挂着徐悲鸿为她作的肖像《琴课》:脸部微斜、脉脉含情,专注地拉着提琴。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