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南茶北充”:商家和消费者都有责任

2012-05-04 22:21 未知/ 杨百会 /

  本刊专访济南茶叶市场总经理侯国云——

  《齐鲁周刊》:现在日照绿茶的品牌塑造情况如何?

  侯国云:对于日照绿的品牌塑造情况省里一直非常重视,在企业申请的著名商标里,已经是第四年把茶叶放进去了。

  现在在日照绿领域已经有三至五家龙头企业,十一家名牌产品,QS认证申请均在加快。

  但是日照绿茶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企业抱团联合程度不够。很多企业虽然产品做的比较好,但在外地市场单打独斗,缺乏统一的行动,无法攥成一个拳头。

  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地方政府和商家各自为战造成的,地方政府只推自己的品牌而没有看到日照绿这个整体品牌的提升。

  《齐鲁周刊》:有资料显示,从1979年开始,就有福建、浙江、安徽、广西、贵州等地用日照绿茶的炒制技术加工茶叶,然后运回北方以假乱真。这些南方茶的成本每斤不足10元,运到北方贴上“日照绿茶”的标签之后身价倍增,卖到几十甚至几百元,如何解释日照绿被假冒这种现象?

  侯国云:济南茶叶市场上绿茶的份额占到30%,其中打着“日照绿茶”旗号的超过一半,但市场较为散乱,南方茶冒充日照绿茶的行为比较常见。

  山东的茶叶产量相对南方来说一直都很少,比如今年的采摘,鲜叶就达到了60块钱一斤,而5斤鲜叶才做一斤绿茶,再加上人工等其他成本,每斤就会达到几百块钱,正是由于日照绿茶成本高、产量低、生长周期长等所以造成了它的高价位,而南方茶叶就相对低廉。

  但是很多消费者就喜欢二三十块钱一斤的“日照绿”茶叶,如果不是专业人员,不会品出日照绿和南方茶叶在口味上的区别,这就形成一个矛盾,于是给了不法商家可乘之机。所以对于“南茶北充”这种现象,消费者和商家都有责任。

  ■链接

  山东绿茶地理

  □士齐

  山东地处北方,历史上不产茶叶。建国后,国家每年从南方调拨4万担茶叶,仍不能满足山东消费需求。

  上个世纪50年代,谭启龙拟出任山东省省长。行前,毛泽东与他谈起南茶北引并建议他“在山后多种茶树。”谭启龙到山东不久,省委、省政府就达成共识:山东茶叶供不应求不能光靠国家,要想办法自力更生,于是形成了“南茶北引”的设想。省科研人员通过不断努力,攻克了北方天气寒冷,大面积引种茶叶成活率低、抗旱防冻等技术难题,同时还摸索出一套南茶北种高产栽培管理技术,形成了有别于南茶的鲁茶特色。

  上个世纪60年代,“南茶北引”工程以胶南市海青、黄山为中心,先后分出了东、西、南、北四大分支。东支大规模东进,发展成为崂山绿茶;西支大范围西扩,发展成为五莲绿茶;南支一路南下,发展成为日照绿茶;北支缓缓北上,发展为诸城绿茶。诸城市东南部,与日照、青岛交界的桃林乡,是我国生产绿茶纬度最高的地方,是生产绿茶的最北端,有茶叶生产“北极”之称。

  南茶北引,是齐鲁茶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现在日照茶、青岛茶、潍坊茶三足鼎立局面日渐形成,三者是山东茶的优秀代表,而且同处于半岛城市群板块。而胶东半岛气候温暖、湿润,土壤肥沃、微酸性,保证了山东可以种茶,可以种出很好的茶。

  而在山东内陆,也分布有茶区,如济南长清灵岩寺周边。灵岩寺的山脉属泰山十二支脉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91%。昼夜温差大,形成了独特的山地小气候。而灵岩绿茶就生长在这片神秘的、充满灵气的仙境中。由于灵岩寺的山泉十分甘洌,而引用灵岩寺名泉之一的“袈裟泉”浇灌的茶树,郁郁葱葱,鲜美无比。从此茶树采摘的茶叶,制成高档的有机绿茶——灵岩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