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钱就能养老吗?
■产业“银发族”的白金产业——
据统计,目前中国老年经济的潜力高达1万亿元。中国的“幄庇士”(富裕的老年人),有消费能力和消遣时间,有愿望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但面临草莽时代的混乱产业,他们却处于一种尴尬困境。

老年婚介江湖
82岁的济南人老贾的爱人去世8年了,他最大的理想是,找一个50岁以下的女人为妻。他靠这个信念支撑了6年,2008年冬天,老贾去世,没能找到理想中的伴侣。他常去的济南老年择偶广场,在城市大拆迁中两次搬家,最终消失。
老贾是济南某老年婚介经营者刘玉那里的常客。来刘玉这里征婚的老年男女,简单登记,交纳少量费用,就可以在英雄山脚下的公园里择偶配对。很多老年人羞于启齿,看中合适的人选,总会喊着“小刘”说合。刘玉的婚介中心为几百对老人找到伴侣,在上千位老人心目中留下很好的印象。但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找到一个靠谱的老年婚介机构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中国的老年人口接近1.6亿人,单身老人占到1/3,这其中六成以上的老人会选择再婚。对婚介机构来说,这是一个不断膨胀的新兴市场,也是一个乱象丛生、布满陷阱的江湖。婚托是最常见的现象之一,由于大多数老人选择配偶都会关注退休待遇,于是高知、高干征婚者就特别多。但婚介推荐的机关退休干部可能是在某个机关做过门卫的,所谓高级教师也可能只是在某学校做过勤务工作。
很多资质优良的中老年人,在灰色中介的运作下,成长为“情感玩家”。最初一些退休干部或知识分子,来婚介所只是为了找伴侣,但发现自己很受欢迎。有些中介无偿发展他们为VIP会员,然后以他们为招牌,吸引更多的征婚者,就此造就一批老年人长期混迹相亲场所。北京的一些中介机构,还会专为老年人寻找性伴保姆。
保健乱象:假的“真”了,真的“假”了
2010年春天,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重庆等地的销售人员,采用亲情式体验服务,把出厂价几百块的理疗床,以1.5万的价格卖给老人,其中有位销售人员不无得意地传授心得:你要利用他们怕死的心理,宣扬包治百病的效果,他们挣了一辈子钱,现在很舍得为健康投资。
《新周刊》曾以《老年产业里的“盗猎者”》为题,报道过三无饮水机企业,以专家和电视台主持人名义,到处巡讲,哄骗老人,获取暴利。很多专业人士都认为中国老年产业,以混乱为主流,而真正做老年产品和服务的,已经非常边缘化了。这其中以老年保健品行业最为严重。
一家保健器材销售公司的负责人员道破天机:“最主要是亲情服务,对老人‘洗脑’”。所谓“洗脑”,就是用各种方式对老人进行心理暗示与强化。唱歌跳舞喊口号都是可资利用的手段,“某某某(保健品名称),天天见,一天不见就想念”,老人们在店员带领下,每天唱诵这些口号。让老人在心理上认可,最终化为消费行动。
中国保健行业协会资料表明,老年保健品销售占到全业市场份额的一半,最高峰达到300亿。随着中国保健品功效的公信力逐渐下降,现在老年保健品的份额降到了200亿左右。
富人也无处养老?
在退休之前,一个人需要积攒多少钱才能安度余生?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钟伟指出,如果继续无度发钞,预备1000万元人民币来养老,恐怕未必够。这个论断似乎将大多数中国老人打入了迷阵。
一段时间以来,不少地方兴起一股大建豪华养老机构的风气:装修精美,公寓设计,提供24小时专业护理服务,而且打着国际先进、五星级享受或生态颐养等品牌,服务对象需要缴纳10万元至60万元不等的会员费,每月还要额外缴纳几百元或数千元服务费用。如此豪华的养老服务,普通百姓无福消受,引发了社会广泛异议。
清华大学教授裴晓梅指出,这些或由政府主导的大型豪华养老公寓建设,或由企业主导的享受着土地划拨、财政补贴、用水用电等各种优惠政策的“公私合营”豪华养老院,有的甚至就是想借机“圈地”搞房产开发。一些项目投资方从头讲到尾就是建多少栋房子,要卖给多少老人,至于护理照料服务则没有,说到底就是名符其实的老年人房产开发。
有几个老人能买得起这样的房子?况且,买了这样的房子,何谈养老?
专家指出,富人们的威胁来自养老。去年民政部统计全国范围内包括民办养老机构在内的收养型养老床位达340万张,床位使用率为70%。一面是百分之三十的空床率,一面是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这种穷人进不来富人不愿进的尴尬局面暴露出我国养老服务业现状,缺少高质量的服务。”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平说。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