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1958:鲜为人知的济南黄河断桥
一夜之间,苏联专家和图纸突然全部被撤走……在济南黄河大桥的西侧、黄河北岸的河滩内,有一座1958年开建,1960年停建的半拉子大桥,默默地注视着历史的沧桑。
1958年的“中国第一号工程”
在济南黄河大桥的西侧、黄河北岸的河滩内,有一座1958年开建,1960年停建的半拉子大桥,默默地注视着历史的沧桑。3月13日,记者来到天桥区大桥镇辖区内的黄河北岸河滩上,找到了这座满目沧桑的断桥。
在《大桥镇镇志》中记载:这是一项类似三峡工程的横跨黄河两岸,集发电、分洪(给水京津)交通(桥上公路桥下水路)于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其中分洪工程在黄河北岸为三河四坝。东坝起于香王店村以东,西坝止于104国道以西,东西跨度约2.5公里,大坝上下底宽分别为50米和150米。当时的媒体称:这是中国第一号工程。
因为废弃已久,且缺乏有效保护,如今这里只剩一排破残的桥墩,恰似圆明园遗址的断壁残垣;散落在地上的桥面也已经被拾荒者打落的千疮百孔。
今年88岁的崔寿琪老人是大桥镇倪家村人,他曾亲眼见证了当年这座黄河大桥的建设。
1958年秋,洛北工程开始时,时任山东省省长的舒同亲自为其剪裁。当时的各大报纸和广播对这一工程进行了充分的报道。“腰斩黄河蛟龙,变害河为利河”等字眼都登上了媒体的显眼位置。
“当时我是村里的保管员,有一次开会回来的时候,发现村里都住满了建筑工人,他们各自带着铁锨、镐头以及地排车等工具,后来才知道是来建桥的。”崔寿琪清楚的记得当时的情景,“消息传开,村民们都很兴奋,天天到建筑工地上看。开始的时候是挖地基,大约10多米的时候,开始打桩,然后灌混凝土。因为工程比较庞大,设备又不齐全,他们三班倒,头上的马蹄灯在晚上一直亮着。”
眼看着一座座桥墩建了起来。就在1960年7月底,施工才半年多的时间,大桥已经修到了黄河河道边上了。可就在期待的景象眼看就要实现时,随着中苏关系的日益紧张,苏联专家与图纸全部撤回,中国的工程师不能掌握其中的关键技术。大桥只好停下了。
在当时,这好像还是一个机密,不允许外人随便打听,更不允许随便传播。就这样,这悄无声息地一停,就将近50年。
半个世纪的记忆:“苏联专家和村民会聚在一块看电影或者样板戏”
初春之际,光秃秃的河畔边让洛北工程的残遗显得格外引人入目,其庞大的身躯并没有占用太多村民的耕地,附近的小麦已一扎多高且略发嫩绿。
就在54年前的此地,苏联专家与来自国内五湖四海的工人们一起扎棚子,建火房,组织建立商店、戏园子等等,一切有关生活的方方面面,全是由公社带领,自力更生。
现任大桥镇志办公室领导小组组长的李光华说:“当时随着这个工程的进行,附近的村民沾了不少光,因为建筑工人人数较多,火房有专门的做饭人员,商店里东西齐全。到了规定的时间,苏联专家和工人,还有村民会聚在一块看电影或者样板戏,非常热闹。”
援华的苏联专家抱有一份热情来到中国,开始时由于语言的障碍,在工作中不太适应,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生活中与镇上的人交往的多了,逐渐的熟悉起来。业余时间不但传授技术操作,还教给身边的人学说俄语。时间不长就与镇上的人打成了一片。
据介绍,在停工不久后,苏联曾将图纸寄回到中国,但中国并没有建设下去。因为在中苏动荡的局势下,如此庞大的工程很有可能一炮炬灰。于是这一停就停了半个多世纪。
黄河大桥开始建设的时候,如今的大桥镇辖区隶属德州市齐河县,因此,一些档案资料在济南几乎找不到。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