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列女传
■金陵十三钗·“失语”女性24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女子,已经不再只属于南京。从秦淮八艳到赛金花“赛二爷”,从“奇女子”小凤仙到著名夫人潘素潘玉良,在硝烟四起的社会动荡中,她们或被软弱文人拔高用以政治表态,或在新时代话语驱动下风尘转型……她们的传奇颂声越高,即意味着其自我失语的境遇越严重。
气节派:民族主义妓女的“政治表态”
代表人物:李香君、柳如是、李师师
宋末元初与晚明清初,是妓女形象塑造的一个高峰,李香君柳如是等“坚贞不屈、爱国烈女”的形象随着外族战争、国运飘摇等紧张时态而被确立。
李师师最广为人知的形象来自《水浒传》。而考究宋史,李师师其人确有,亦为宋徽宗赵佶的情人。据载,李师师为开封本地人,四岁时父亡,被送进妓院,赵佶好微服出行,为李师师吸引。《水浒传》中保荐宋江到后来靖康难中捐献积蓄。李师师的身体叙事中掺杂政治叙事,堪称“义妓”典型。
南宋偏安一隅的时空环境与明末清初颇为相似,国家的苦难使得文人笔下女性成为叙事的积极动力并逐渐成为民族的表征。
历史上真实的李香君为明末“秦淮八艳”之一。才子侯方域来江南创“复社”与其邂逅,两人坠入爱河并赠题诗扇。不久后,明朝大乱,朝中权奸同流合污,侯方域与其作别,与元配常氏至宜兴避难,后投靠史可法麾下。
然而经孔尚任戏剧改编,这位秦淮河畔的普通歌伎女伶,演变成为南明小朝廷治下的一位保持“气节”的“爱国烈女”,其名声大大超过了当时的许多坚贞不屈的抗清英雄。
在她们身上,有关“尊严”、“气节”的民族话语终于找到寄托——此后李香君《桃花扇》的故事与柳如是投江殉国、资助义军的故事广为传唱。
救亡派:国破家亡时的最后一道挡箭牌?
代表人物:梁红玉、赛金花、小凤仙
“当国家危亡时,大家对男人感到失望,觉得他们没用,便塑造出一个高大的女性形象,希望靠女性的慈悲来拯救众生。”小说家莫泊桑如此解释他所描绘的《羊脂球》。
清末,战争再次席卷中国,随着外敌的入侵,风月政治学、情色政治很快在野史笔记中泛滥,赛金花的形象“被迫”与女英雄叠加在一起。
据小说《孽海花》记载,赛金花原籍安徽黟县,1872年生于一个士绅家庭。1886年,在一个远房亲戚的引荐下,成了一名卖笑不卖身的“清倌人”,红遍苏州。1887年,赛金花遇到了一位贵人,是同治年间的状元郎洪钧。洪钧把赛金花娶回了家中,成了他的第二房姨太太。1888年,洪钧被任命为出使德、奥、俄、荷四国的特命全权大使,赛金花以公使夫人的名义,会晤过德皇威廉二世和首相俾斯麦,游历过柏林、圣彼得堡、巴黎和伦敦。
1893年,洪钧病死,赛金花回青楼重操旧业,艳名响遍京城。然而接下来的庚子事变,不仅把北京城变成了人间地狱,也将赛金花推上了诡异的时代潮头。
1900年7月21日,八国联军杀进北京城。而她在西洋时就与联军总司令瓦德西相识,凭借这一层特殊关系,赛金花在腥风血雨之际,与瓦德西斡旋:“军队贵有纪律,德国为欧洲文明之邦,历来以名誉为第二生命,尤其不应该示人以野蛮疯狂。”而辛丑和议之成,也多得益于她,因此京城人对她多有感激,称之为“议和人臣赛二爷”。
转型派:风尘转型背后的女性自救
代表人物:潘素、潘玉良
不同于李香君、赛金花“被批”在社会话语、与男性话语里扮演救国救民的英雄,时空流转到民国,妓女在新的时代话语的驱动下,开始享受了新式自由与权利。潘素与潘玉良便是这个时刻的典范。
同所有风尘女子的故事如出一辙,潘素与潘玉良的自救之路源自于男人的救赎。
潘玉良本姓张,出身贫苦,幼年丧父,之所以会姓潘,是为了感恩救出青楼收她为二房的潘赞化。潘赞化十八岁便留学日本,结识了孙中山先生,是最初的革命党人。婚后,为了避免和大夫人起争执,也为了充实自己的生活,潘赞化出钱让潘玉良在上海补习文化和绘画。她的绘画天赋让启蒙老师也大吃一惊。第二年便以第一名的身份考进了上海美术专科学校。
最初只是为了给丈夫争个脸面,进入学院后她的才情更一发不可收拾。1921年她考取了公费留法,成了徐悲鸿的同学。1925年潘玉良又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获得了罗马奖学金,作品在罗马国际艺术展览会上获得金奖,这打破了该院历史上没有中国人获奖的记录。
潘素,苏州人,清代名臣潘世恩的后人,琴棋书画皆自成一派,被后母以擅弹琵琶为由送到青楼挣钱。在青楼她遇见了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命运发生了逆转。张伯驹为了保护文物不至流失国外,卖房卖地有时生活都成问题,潘素常常拿出自己的陪嫁贴补丈夫的亏空。
1941年,上海发生了一桩轰动海内的绑架案。被绑的对象恰恰是张伯驹。危难当前,一个弱女子却表现出了相当的镇定:在丈夫被绑的八个月,她变卖了自己的首饰,四处托人营救。至此之后潘素便有了侠女的名声。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