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动车追尾遇难者经历还原——永不抵达的列车

2011-08-01 07:39 《齐鲁周刊》/ 赵涵漠 /

  7月23日7时50分

  在北京这个晴朗的早晨,梳着马尾辫的朱平和成千上万名旅客一样,前往北京南站。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个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的大一女生,将在当天晚上19时42分回到她的故乡温州。

  同一个清晨,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2009级学生陆海天也向着同样的目的地出发了。在这个大二暑假里,他并不打算回安徽老家,而是要去温州电视台实习。

  23日6时12分,陆海天与同学在北京地铁八通线传媒大学站挥手告别。

  7时50分,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途经温州南站的D301次列车启动。朱平和陆海天开始了他们的旅程。后来,人们知道陆海天坐在D301次的3号车厢。可有关朱平的确切座位信息,却始终没人知道。在D301上,陆海天和朱平的人生轨迹靠近了。在学校里,尽管他们都曾参加过青年志愿者协会,但彼此并不认识。

  朱平真正的人生几乎才刚刚开始。大一上学期,她经历了第一次恋爱,第一次分手,然后“抛开了少女情怀,寄情于工作”。

  “车上特别无聊,座位也不舒服,也睡不痛快,我都看了3部电影了。”朱平在发给同学黄一宁的短信里这样抱怨。在漫长而烦闷的旅途里,陆海天用手机上网打发着时间。

  在这辆高速行驶的列车上,有关陆海天和朱平的信息并没有留存太多。人们只能依靠想象和猜测,去试图弄清他们究竟如何度过了整个白天。

  7月23日20时01分

  据乘客事后回忆,当时广播已通知过,列车进入温州境内。没有人知道陆海天当时的状况,但黄一宁在20时01分收到了来自朱平的短信:“你在哪,我在车上看到闪电了。”

  当时还没有人意识到,朱平看到的闪电,可能预示着一场巨大的灾难。

  根据新华社的报道,D301前方的另一辆动车D3115,遭雷击后失去动力。一位D3115上的乘客还记得,20时05分,动车没有开。一分钟后,D3115再次开动。20时24分,朱平又给黄一宁发来了一条短信,除了发愁自己满脸长痘,她也责怪自己“今年的成绩,真是无颜见爹娘”。

  已抵达温州境内的朱平同时也给室友发了一条短信:“终于到家了!好开心!”

  这或许是她年轻生命中的最后一条短信。10分钟后,就在温州方向双屿路段下岙路的一座高架桥上,随着一声巨响,朱平和陆海天所乘坐的、载有558名乘客的D301,撞向了载有1072名乘客的D3115。

  车厢已经被挤压变形,乘客被座位和行李紧紧压住,只能发出微弱的呼救声。消防员用斧头砸碎了车窗。现场记者看到,23时15分,救援人员抬出一名短发女子,但看不清生死;23时25分,一名身穿黑白条纹衫的男子被抬出,身上满是血迹;然后,更多伤者被抬出。

  有关这场灾难的信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人们惊恐地发现,“悲剧没有旁观者,在高速飞奔的中国列车上,我们每一位都是乘客”。

  同时,这个世界失去了朱平和陆海天的消息。

 

  7月23日22时

  朱平是在23日22时44分被送到医院的,23时左右经抢救无效身亡。21时50分,被从坠落的车厢里挖出的陆海天,被送到了温州市鹿城区人民医院。据主治医生回忆,那时他已因受强烈撞击,颅脑损伤,骨盆骨折,腹腔出血,几分钟后,心跳停止,瞳孔放大;在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的心肺复苏后,仍没有恢复生命迹象,宣告死亡。

  在D301次列车发生的惨烈碰撞中,两个年轻人的人生轨迹终于相逢,并齐齐折断。这辆列车在将他们带向目的地之前,把一切都撞毁了。

  天亮了,新闻里已确认陆海天遇难的消息,但没人相信。有人在微博上写道:“我不敢相信也不愿相信!希望有更确切的消息!”

  朱平失踪的微博也仍在被转发,寻人时留下的号码收到了“无数的电话和短信”,一些甚至远自云南、贵州而来,他们说,只是“想给朱平加油”。可那时,朱平的哥哥已在医院确认了妹妹的身份。他恳求朱平的同学,自己父母年岁已高,为了不让老人受刺激,晚点再发布朱平的死讯。

  新华社发布的消息称,截至25日23时许,这起动车追尾事故已经造成39人死亡。死者还包括,刚刚20岁的朱平和陆海天。

  据悉,23日晚上22时左右,朱平家的电话铃声曾经响起。朱妈妈从厨房跑去接电话,来电显示是朱平的手机。“你到了?”母亲兴奋地问。电话里没听到女儿的回答,听筒里只传来极其轻微的声响。朱妈妈不知道,那是在那辆永不能抵达的列车上,重伤的朱平用尽力气留给等待她的母亲的最后一点讯息。

  (文据《中国青年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