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专访昌乐县县长曹晓楠——女县长说蓝宝石

2011-06-06 09:10 《齐鲁周刊》/ 王欣芳 曾路 /

  在昌乐民间,有关姜太公神机妙算的故事不计其数,但说他3千年前就预言此地有蓝宝石,只能说是一个笑料。如今,作为昌乐县的县长,曹晓楠说起蓝宝石,当然不仅仅是会心一笑的事。

 


 
  石头也得有灵魂

  《齐鲁周刊》:能否谈谈您个人对昌乐蓝宝石的一些看法?

  曹晓楠:我在潍坊工作很多年,之前对于昌乐蓝宝石的概念就是项链、戒指等首饰。那时候对珠宝不感兴趣,也没有财富增长的概念。后来到昌乐来工作,接触蓝宝石的机会也多起来,发现自己原来守着一块宝地,特别是昌乐的画意宝石,让人感叹造物神奇。

  《齐鲁周刊》:目前,昌乐蓝宝石似乎远远不如斯里兰卡蓝宝石名气大。“色深”是昌乐蓝宝石的特点,似乎也成为其不足。

  曹晓楠:昌乐是世界四大蓝宝石产地之一,昌乐蓝宝石的确与卡蓝有品相上的不同。斯里兰卡的海蓝色令人神往,昌乐蓝宝石就是深蓝,这种“中国蓝”代表厚重、深邃。它们都是天然蓝宝石,具有本真性和唯一性。

  所以说,无论卡蓝还是我们的中国蓝,都不存在品味高低的问题,而是在世界范围内认同度大小的问题。

  《齐鲁周刊》:昌乐蓝宝石如何进一步获得大众认同?

  曹晓楠:硬件的东西自不可少。最重要的,我们要赋予昌乐蓝宝石以文化和生命。蓝宝石说到底是石头,石头只有赋予文化才有灵魂,才有价值和生命。

  中国人喜爱和田玉,是因为中国源远流长的玉文化滋养了它。蓝宝石是西方文化,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舆论导向,让人们发现、理解、推崇蓝宝石的妙处。

  昌乐蓝宝石会“说话”

  《齐鲁周刊》:采访发现,宝石城商户对蓝宝石的价值有认知但程度不深,他们似乎更满足于目前的状况。

  曹晓楠:其实这正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销售蓝宝石的业户几乎全是农民出身,文化水平有限。形容蓝宝石往往只一个“好”字,至于为什么“好”、怎么“好”却说不出。蓝宝石的文化内涵可以由政府、宝协、业界专家等提炼出来,但最终却需要销售业户推广出去。目前业户对营销了解甚少,品牌意识也非常淡薄。不知道如何向不同客户推销,当然,有些业户现在卖得也很好,但是如果能够赋予蓝宝石深厚的文化意义会卖得更好。

  《齐鲁周刊》:政府方面有没有相应的措施?

  曹晓楠:有。针对业户我们成立了中泰宝石学院,开设不同专业,为学员介绍先进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开展相应的蓝宝石营销计划,与业内专家、传媒等多方合作,希望能够将昌乐蓝宝石的品牌打响,使昌乐蓝宝石要有自己的话语权。

  《齐鲁周刊》:现在昌乐宝石是否已经开始“说话”了?

  曹晓楠:但是不够,我们需要更多话语权。昌乐每年着手举办各种宝石节会,中国蓝宝石的昌乐标准也在制定过程中,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

  昌乐有特殊的地质地貌,位于郯庐断裂带的中端。昌乐蓝宝石是在亿万年前的上地幔中形成,被1800万年前的火山喷发带到了地表。昌乐蓝宝石矿有原生矿和砂矿。蓝宝石代表着能量,是一种力量的凝聚,经过设计、雕琢,最终打造成一颗有生命力的蓝宝石作品。这些其实都是很有诗意和文化色彩。

 

  让每一块蓝宝石有故事

  《齐鲁周刊》:您认为蓝宝石产业的发展有哪些关键点?

  曹晓楠:设计,这太重要了。昌乐的画意宝石是世界其他地方绝无仅有的,同一块宝石中有蓝有黄,如果精心设计,让每一块蓝宝石蕴含许多故事,最终形成文化。

  《齐鲁周刊》:蓝宝石资源的开发利用有什么远景规划?

  曹晓楠:过去20年,昌乐人民的生活水平只能说有提高,但没有达到相应的富裕程度。我们既要为子孙后代保护好稀有的蓝宝石资源,又要让以蓝宝石为中心的珠宝产业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学习别人的长处。目前县政府已经封矿,限制蓝宝石开采和供应,这样有助资源保护和平稳价格。同时,我们希望能够将宝石资源,通过采集、设计、加工、交易等环节,变成资本,最终变成财富,然后延伸到旅游、服务等产业链条,最终做成世界珠宝交易平台。

  目前,我们正在筹划建立宝石交易所。我们希望能够像比利时那样,虽然没有资源,但资本和交易流通可以发挥的很好,这些年昌乐一直朝这方面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