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专访山东师范大学传播学教授张冠文
《齐鲁周刊》:微博对于大众传播的改变有哪些?具体到“微”字,和以往的媒体传播渠道相比最大的变化在哪里?
张冠文:在微博上面,每一个人都是媒体传播者,而每一个媒体传播者都可以发布传递媒介信息,同时也是媒介信息的接收者;而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在接受媒介信息的同时只能即时或延时发表评论,提出见解;微博可以使现代社会的每个个体成员都成为媒介公民。
《齐鲁周刊》:微博的兴起是否给“意见领袖”带来更大的机遇?
张冠文:微博传播的过程就好像一个以“舆论领袖”为中心,向四面八方辐射的过程,每一个人都既是传播的起点,又是传播的终点,都在这场壮观的信息辐射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微博这种强有力的辐射力的帮助下,“意见领袖”可以轻松扩大自己的影响面。
《齐鲁周刊》:有一句话:“围观改变中国”,言下之意就是公众的目光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最快手段,很多多年遗留问题,很多不平案例都是在被公众知晓后,在众人目光的监督下解决的,“微博”在促使“围观”的进程中功不可没。
张冠文:对,比较典型的是2010年最轰动微博的应该是邓飞直播的宜黄拆迁事件,它让原本未必能见诸报端的后续故事,上升为全国关注的大事件,也让众多名字一炮而红,至今仍是广大博主们的关注对象。这股力量更是推动了政府的处理,应该算是微博史上的一件十分值得记下一笔的大事。
正像邓飞所说,“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微博账号,就像是美国人的配枪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圈子,可以将自己的话喊出来,这样每个人都有了话语权。”
其实微博就是这样一个直抒胸臆的传播方式,它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没有把关制度,从而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信息。
《齐鲁周刊》:预测一下微薄的发展趋势,会不会成为又一个“新媒体”?
张冠文:我认为微博不会超越传统媒体,它虽然影响面很广,但是真正的影响力和传统媒体相比还是很小;微博的信息都是未经雕琢的,在传播过程中杂音很多,使得它的公信力不足,这是致命的弱点,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媒体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