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谎言是怎样炼成的

2011-04-17 22:06 《齐鲁周刊》/ 杨百会 /


  这个时代集物质之大成,可是它缺少的东西却如此致命。人们被教唆成头脑简单的崇拜者,我们抢盐,我们抽风式的迷恋养生,我们喜欢这样强烈的“非黑即白”的简单逻辑,对自己人下手就是狠…… 

抢盐:风传五日谣言破灭


  此次“抢盐”风波以浙江绍兴和上海为始发地,宁波紧随其后,波及全国;在时间以及传播方式上,3月14日开始出现苗头,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或者电话通知。

 


 


  抢盐风波的始发地在绍兴,但绍兴人的初衷并不是纯粹因为核辐射去抢盐。在绍兴本地,当时正是腌芥菜的时节,所以那个时节,绍兴人本来就要买很多盐。然而加上一些核辐射的传言,买的就更多了些,随着口口相传的误差,买盐便变成了“抢盐”。


  在3月15日当天,抢盐的地域已经从绍兴、上海扩展至宁波、福建等地。从3月16日起,浙江、广东、山东等地居民前往超市、便利店抢购食盐,致这些地区当天食盐的销售量比平时猛增了十几倍。


  17日这一天,可以说是抢盐最为疯狂的一天。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地区,再到港澳台,无不“见盐眼开”。甚至有浙系的资金涌入市场,像抢房一样抢购囤积盐。抢盐行为似乎已经开始浸透到金融系统。


  随着抢盐事态严重,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于17日下午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立即开展市场检查,坚决打击造谣惑众、恶意囤积、哄抬价格、扰乱市场等不法行为”。18日晚,各地的抢盐风波逐渐趋于平静。


  截至3月19日17时,除个别省份的少数城市的小杂货店或小超市,因运输配送等方面的原因存在短时缺货现象外,其他地区都已恢复正常运行,一场席卷全国的“食盐恐慌”终于告一段落。


  
是谁造就了张悟本?


  向来不起眼的绿豆,突然狂涨,不是因为绿豆产地遭了灾,出产不足,仅仅是因为出了一个人,名叫张悟本,倡导绿豆养生。吃绿豆,喝绿豆汤,所以,大家疯狂地买绿豆。


  一个普通的纺织厂下岗工人,凭借无数个漏洞百出的谎言,张悟本的确火了一把,一本《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短短半年时间就卖出了200万本。


  从普通的纺织厂工人,到红遍大江南北的“神医”,张悟本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神话,不过,这样的神话却经不住轻轻的一戳: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的毕业生,其实没有张悟本这个人;张悟本那堆令人眼花缭乱的头衔,“国家卫生部首批高级营养专家”、“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项目健康讲师”等,根本为杜撰;卫生专业技术资格和公共营养师国家职能考试中,查不到张悟本的个人信息;“悟本堂”的经营范围跟“医”不沾边儿,张悟本及其员工也未在卫生部门注册,根本没有坐堂接诊的资格……


  当然,张悟本后面,有高人做推手。但奇怪的是,这样一个一点都不神秘的局,居然有这么多人陷进去出不来,硬是给人家送钱。想起从前的打鸡血,后来的红茶菌、甩手疗法,再后来的气功热,也就释然了。我们就是喜欢信这些“歪门邪道”,如果这种玩意经过一个巧舌如簧的鼓吹者吹出来,再跟养生有点联系,想不热都难。
  
 

皮革奶 不法奶商“智慧”与胆量的结晶


  2011年2月17日下午,一则“内地‘皮革奶粉’死灰复燃长期食用可致癌”的新闻迅速登上各大商业门户网站的首页,引起了网友们的广泛关注。该报道称,疑有不良商人将皮革废料或动物毛发等物质加以水解成皮革水解蛋白,再将其掺入奶粉中,意图提高奶类的蛋白质含量蒙混过关。


  皮革水解蛋白并非一个新事物,早在2000年就有媒体报道广东省出现了在酱油中添加皮革水解物的现象。与突然冒出来的“三聚氰胺”不一样,在食品中添加皮革水解物曾经有过苗头,遗憾的是,并没有被纳入到食品安全的风险系统监测范畴。


  惊恐的不仅是尚未摆脱信任危机的大小乳企,更有我们这些被“尿素奶”、“糊精奶”、“三聚氰胺奶”、“皮革奶”阴影笼罩的消费者,三鹿奶粉事件发生后,我们曾担心会不会再次出现“四聚氰胺”、“五聚氰胺”,哪曾想“皮革奶”这么快就粉墨登场。


  何为“皮革奶”?简单点说,就是用皮革水解蛋白生产出来的乳制品,这是一种类似于三聚氰胺的物质,加入到乳制品中的目的是提高产品蛋白含量。


  “皮革奶”的毒害就出在这个“皮革水解蛋白”上,它是利用皮革厂制作服装、皮鞋之后剩下的下脚料甚至是动物毛发等物质,经过水解提炼而成的一种粉状物,因其蛋白含量较高,故而被称为“皮革水解蛋白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