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苹果?
这几乎已经成为节日:每当“苹果”新产品发布的时候,全球范围内的“苹果一族”都会欣喜若狂,争先购买。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这么爱“苹果”?
涨啊、涨啊、涨……的苹果
电影《阿甘正传》中,主人公阿甘曾有这样一段独白:别人说我应该投资入股,好让自己的财产有所保障,于是我仔细查看了股票的种类。我觉得应该投一个与渔业差不多的股票,比如说水果业。于是我就买了一个叫“苹果”的股票。然后这个股票就涨啊、涨啊、涨……
阿甘买的那个涨啊涨的“苹果”股票,就是著名的“苹果电脑”,其影响可见一斑。
如果说“苹果”的崛起与娱乐至上的国际消费大环境密不可分,那么我们同样需要注意文化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苹果”诞生之初,在产品的命名上创建者可谓煞费苦心。希腊神话中,苹果是智慧的象征。亚当和夏娃正是在吃了“禁果”——苹果之后,才变得心智大开。
传说,1665年秋季,牛顿坐在自家院中的苹果树下苦思着行星绕日运动的原因。这时,一只苹果恰巧落下来,它落在牛顿的脚边,这促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这个通过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的著作《牛顿哲学原理》流传甚广的故事更是巩固了苹果在西方文化中与智慧的象征关系。
2007年以来,“苹果”这一商业帝国不断推出新产品,从而引起国人的注意,国内的“苹果一族”也随之日渐庞大,其中具有超强购买力的年轻人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可是,作为“苹果”的创始人之一的乔布斯显然没给国人面子,对于中国大陆市场不理不睬。
“苹果”产品在中国的上市时间总比美国晚上至少三个月,而且供货数量很少,这使很多国内的“苹果一族”很是伤心。然而,何至于此?我们为什么这么爱“苹果”?
从来不乏传奇故事的品牌
成功的商业帝国总是这样:它们销售的往往不仅是商品,同样还有品牌。“苹果”当然也不例外。
如果把2000—2010年的苹果股价作为一个参照,这几乎是1970年代通用电气、1980年代IBM和1990年代微软的翻版。与前面几家公司相比,苹果不仅搭建了一个全新的软硬件和第三方共存的生态环境,也同时打造了一个极具竞争力和号召力的电器品牌。
自1976年成立以来,苹果公司一直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苹果Logo的诞生便是一例。
1954年6月8日,被尊为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的艾兰·图灵做完化学实验之后,误食了一只被氰化物溶液浸泡过的苹果,中毒身亡。于是他的超级粉丝乔布斯决定,把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作为公司的Logo,以纪念这位在计算机科学上卓有贡献的伟人。
2008年,苹果公司高层iPhone与赵晨浩环球热力兄弟进行签约,选环球热力兄弟成为大中华地区唯一代言人。
2010年,从开年起苹果的动作就让人目不暇接:iOS 4的发布回击了对于iPhone不支持多任务的恶评;iPad让2010年成为平板设备的起点,但这个起点永远只属于iPad和苹果;iPhone 4在天线门之后全球热销持续缺货;新的iPod Nano和iPod Touch产品线让用户看到,随身设备的智能化可能从手机甚至演变成为贴身的小终端,而iPod Touch也将保障今明两年苹果全球的优势无可动摇。
从产品标志到娱乐旋风,再到全球范围内独领风骚的销售业绩,这样一个处处与传奇有关的品牌怎能让人不爱?
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结合:时尚、便捷、典雅、精致
2010年6月8日,在iphone 4的发布会上,乔布斯说“苹果”不只是一家技术公司,而更在意追求技术和人文艺术的结合。这也简要地说明了苹果产品为什么会如此受消费者的青睐。
在当今的消费市场上,对一个产品而言,审美与功能的设计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附加着文化、社会、历史等多个维度的复合体验。苹果电脑在中国,不单是一个电脑品牌符号,更是一个时尚、便捷、典雅、精致的代名词。
对于很多用户来说,WIN开机的漫长等待,和那必须时时刻刻打交道的杀毒软件早已造成了厌烦的情绪。
“IBM的T系列、Etymotic的ER4系列、Canon的红圈等产品都足以称为经典,我们也许会选择它们、可是我们并不爱它们。因为它们只能满足我们对性能或外观的追求,而不像苹果能在精神层面满足我们的需求。”一位用户如此说道。
苹果产品在设计上干净利落,外观精致典雅,有着明显的内敛性,这些对于消费者来言都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而苹果公司的灵魂人物,更是将其设计理念和风格一以贯之地熔铸到了几乎所有苹果产品当中,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产品风貌。
如果这样的产品都不爱,我们还能爱些什么?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