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今日宋飞

2011-02-27 00:45 《齐鲁周刊》/ 西楼 /


  2004年,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飞在央视《新闻调查》中爆出艺考惊天内幕,顿时震动全国。7年过去了,艺考内幕依旧层出不穷,甚至愈演愈烈。是否该有一个宋飞再次出来,振臂一呼,还是期待制度的完善,人人成为宋飞?今天,宋飞又去干嘛了?

 

 

录像机带来的公正结果


  2004年初,来自黑龙江省密山县的于洋,参加了中国音乐学院器乐系的高考招生考试。考场上,于洋发挥得相当好,整个过程中没有出现过一次失误。然而,当初试成绩公布以后,他的成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理想,只是搭上了复试的“末班车”。


  然后是复试。和初试时的情况几乎一样,甚至发挥得还要好些。正当于洋信心满满地等待复试成绩公布的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转向。


  复试成绩不及格,于洋没有取得参加文化课考试的资格。和他情况相似的还有张雨和孙蕾。虽然孙蕾取得了文考资格,但成绩却很靠后,前途依旧不容乐观。


  而这一切,从初试成绩公布的那一刻就被评审团中一位名叫宋飞的老师注意到了。最终,内心几经挣扎,宋飞在2004年3月14日向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记者讲述了这一情况,她认为在本次艺考招生考试当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公。


  “15个考官,去掉最高的4个分和4个最低分,剩下7个,这7个人里要有4个人的意见是一样的,就可以左右所有的成绩。如果有4个老师给他打高分,分就上去了,如果有4个老师给他打低分,分数就下来了。”宋飞如此分析当年的艺考打分制度。


  其实类似的情况在往年也有,本以为不会重演的悲剧却再一次撞击了这位正直的艺术家。不同的是,在2004年的复试中,宋飞留了一手,她偷偷录下了部分考生考试的完整过程,其中就包括孙蕾和于洋。最终,这两段视频通过央视平台公之于众,引起了舆论界的轩然大波,于洋等考生也等来了公正的结果。

 


  
洪水、大学、权力:对抗黑暗的武器在哪儿?


  时至今日,宋飞依然清晰地记得1998年读研究生时,班主任谢嘉幸老师给大家上的一堂课。“课堂上,谢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词,第一个是洪水,第二个是大学,第三个词他写的好像是权力。洪水是什么?他问我们,我们说洪水是天灾,是人控制不了的东西,是最可怕的东西,是灾难。”


  “他问大学是什么?我们说大学是学知识的地方,是最神圣的地方。他问权力是什么?我们说权力是可以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他说如果大学里面没有知识,只有权力只有交易的话,这是不是洪水?是不是人心里的洪水?人头脑里的洪水?是不是社会上层结构的洪水?我们说是。后来我就调回学校了,我慢慢地看到洪水,我想去治。”宋飞说,仿佛时间又回到了1998年。


  “我学琴的13年都白费了。”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于洋,一句话说出了自己的无奈。同样,有着多年苦练琴艺经历的宋飞自然可以体会到于洋们的辛酸。


  
宋飞不是宋飞,而应该是一种制度


  打开百度、google,输入关键词“艺考”、“黑幕”,搜索出来的结果令人瞠目结舌,成千上万的网页,几乎每一个网页上面我们都能读出一个关于艺考的黑幕故事。


  中央音乐学院一位年近70的知名博导潜规则女博士;40%以上的女艺校生遭遇过“潜规则”;找到评委老师送红包;几万块钱买个名次靠前的艺考合格证……类似的故事我们听得太多太多,年年有艺考,年年有黑幕,只是当年的宋飞已如一句揭黑号角的绝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远了。


  如今的宋飞,正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艺术事业中,刻苦钻研演奏艺术,并偶尔到各地甚至国外表演、讲学。或许,当年奋不顾身,勇揭黑幕的故事本身就是她人生之路上的一段小插曲。然而,我们的社会却是越来越需要宋飞式的人物,或者群体,甚至制度。


  “艺术类高校招生是一件严肃的工作,它必须是公正的、透明的,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艺考黑幕事件给我们的法律、行政等多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如何去健全机制,堵塞漏洞。这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否则艺考黑幕问题不会停止,艺考中不公正的程度也会加深。”山东某艺术院校的一位副院长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