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时代风云中的情爱游戏

2011-02-19 08:23 《齐鲁周刊》/ 秦振林 /

   对于很多人来讲,爱情曾是令人粉身碎骨的课堂,它时而对着你哭,时而对着你笑,而这一切,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大潮中显得实在而又飘渺……是爱情影响了时代,还是时代改变了爱情? 

爱情影响时代:娜拉出走之后,路过了中国


  1879年,易卜生的戏剧代表作《娜拉出走》首次被搬上舞台,娜拉离家出走的摔门声震惊了整个欧洲。而40年之后的东方,正当中国的“五四”青年摇旗呐喊,鼓吹新文化运动的时候,离家出走的娜拉经过了中国。


  当胡适们侧目打量这位来自欧洲文学大师作品中的女性时,无不被她的单纯和多情所打动。在那个亟需打破封建束缚,呼唤个性解放、恋爱自由的年代,还有比这更好的代言吗?娜拉,一时间成了当时中国青年的爱情代言人,而且这一代言持续了整整20年,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才暂时告一段落。


  无疑,对于这个为了拯救丈夫而宁愿牺牲自己名誉的奇女子,爱情就是所有的信仰。而发现自己的爱情被愚弄了之后,她愤而反抗,“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20年后的法国,诞生了另一位女性,她在19岁的时候就发表了个人的“独立宣言”:我决不让自己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她就是波伏娃,女权运动的创始人。


  萨特说,我爱你,但我也爱别人。波伏娃嫉妒,但是她爱到可以接受他的一切,包括他的滥情。他们各自有情人,多少年分分合合。到老了,萨特躺在病床上,波伏娃还在他身边。假如她真的不在意也就算了,给萨特的情书里那么多的嫉妒。张爱玲说,爱一个人可以低到尘埃里。是吗?


  就在所有人都在呼吁、效仿“像娜拉那样出走”时,鲁迅却为这股热潮泼了一桶冷水:娜拉走后会怎样?“由于缺乏独立的经济地位,娜拉出走以后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一直到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出版的1935年,尽管人们已经能够主动争取自己的爱情,敢于和世俗相对抗,可是真正能够获得圆满爱情的还是少之又少。即便是文艺名人梅兰芳和孟小冬,最终还是含着热泪被迫分手。更不用说以爱情为己任,播撒青春的徐志摩、张爱玲、萧红……


  差不多半个世纪以后,张瑜与郭凯敏主演的电影《庐山恋》创造震撼,爱情在时代面前又开始抬起头来。


  毋庸置疑,那一载入影史的“接吻”拍得十分突然和艰难,张瑜回忆说,“导演做了我们半天思想工作,没办法啊,这是任务。我们就要求导演清场,一些闲杂人员离开了现场。导演说开始,在得到命令后,我飞快地在郭凯敏脸颊上亲了一下,我发现不仅我脸红,小郭的脸也红得要命。”


  在这部电影之前,人们管谈恋爱叫搞对象,影片放映后,人们开始把爱情挂在嘴边……这部电影教会了我们谈恋爱。


  有时候,爱情是时代的宠儿,抒情诗人是爱神的化身;而有的时候,爱情是社会转型的牺牲品,只能换来一片唏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上世纪80年代具有浓郁的诗学意味。从文革浩劫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在短短几年的社会喘息期中沐浴了古典文化的恩泽,但又很快被历史前进的滚滚车轮声惊醒,他们的古典爱情也随之消失在了另一个时代,而这个时代是嘈杂浮躁的,充满了变数。


  “让我与你握别,再轻轻抽出我的手。是那样万般无奈的凝视,渡口旁找不到,一朵想送的花。”无数人唱着这首伤感的歌曲,用深情的祝福送别了自己的古典爱情,然后在时代的大潮中继续沉浮,从此天各一涯。

 

时代改变爱情:婚姻经济学与新式包办婚姻


  当自由恋爱的热风吹进抗战时期的边区时,娜拉出走的“升级版”出现了。1943年,赵树理的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正式发表。对于当时的边区农村青年来讲,《小二黑结婚》算得上一篇不折不扣的爱情宣言。当时的内地乡村相对保守,传统思想的威慑力还普遍存在。赵树理的小说让现代乡村版的梁祝故事以喜剧结尾,无疑相当于当年在五四风暴中摇旗呐喊的新文化运动青年,扮演了启蒙者的角色。


  “要我嫁给你吗?你衣襟上少着一枚奖章;你爱我一身是劲,我爱你双手能干;你要我别在人前缠你,除非我们当初未曾相见,去年的劳动模范会上,你就把我的心搅乱……”诗人闻捷的这首诗鲜明地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爱情。


  1950年-1956年,在政府主导下,有600万对夫妻离婚。有借此彻底摆脱盲婚、童养媳者,也有进城干部抛弃糟糠之妻者。与离婚对应的,是近400万青年女性经由“组织安排介绍对象”,再次丧失婚姻自主权。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包办婚姻”。


  爱情与时代息息相关,而时代的特征更多地表现在人们的吃穿住行上。当渴望离开校园的80后真的进入社会时,他们才发现自己的生存成本是如此昂贵,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在很多人看来实在需要勇气。


  “8000块你还想着明年结婚?没门儿!”当80后的爱情遭遇生活,这个时代的特征便会迅速地作用在他们身上。随着大批打工人口涌进城市,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便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观念,故乡越来越远,而要留在城市,他们必须付出沉重的代价,爱情往往会成为其中之一。


  “学得好不如嫁的好”,这已经成为很多女孩的生活信条,这也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包办婚姻。人口结构的变化将会进一步加深这一转变。用经济学来分析婚姻与爱情,首创于美国经济学家贝克尔,他把经济学方法引入对婚姻行为的分析,写了《家庭论》一书,将微观经济分析的领域扩大到包括非市场行为的人类行为和相互作用的广阔领域,同样,也应用于婚姻。


  贝克尔提出婚姻经济学是在1981年,如果说那个时候国内还对这种观点是一片倒的反对之声,那么,现在很多人早已经将其应用到了实际生活当中。


■相关链接

 

60年相亲场景再现

20世纪50年代:成分比什么都重要
  女:我家的成分是地主,你不嫌弃?
  男:介绍人都说了。我今年40多了,就想赶快成家。
  女:我是长女,家里弟妹多,负担重。
  男:我是干部,月工资五六十元,还比较宽裕。我们单位食堂正招人,我想办法安排你去。
  女:都听你的。

 

20世纪60年代:听组织的
  男:结婚报告打上去了,组织上没通过。
  女:我知道,我家成分不好。(哭)
  男:(沉默内心痛苦煎熬)
  女:要不咱们分手吧,我不能影响你进步。(哭)
  男:(下了决心)我申请转业!到了地方就没那么严了。
  女:我、我,对不起你……

 

20世纪70年代:工作,家庭
  男:你插队是在哪里?
  女:长清。
  男:这么巧,我也是在长清插队的。你是什么时候回城的?
  女:去年。我爸爸病退,我就顶他的职回来了。你现在是在钢铁厂工作吧?
  男:是的,我们是国营单位。
  女:那你们厂招不招人?我们单位是集体的。
  男:好,我帮你去问问。

 

20世纪80年代:拉个小手、接个小吻
  男:我买了票,我们去看《庐山恋》好不好?
  女:我都看过三四遍了,换一个吧。
  男:那《少林寺》你喜欢不?
  女:打打杀杀的……
  男:上我家去看电视吧,我妈刚买了台牡丹彩电,十四寸的。
  女:哇!你家还有彩电! 

 

20世纪 90年代:速配开始流行
  男:你好(此处省略一段正经八百的自我介绍)。很高兴认识你。
  女:你好(同样省略一段自我介绍)。
  女:你的单位不错啊。我有一个姐妹跟你同一单位,就住在你们单位分的大院里。
  男:国企嘛,就那样呗。改天一起去看《泰坦尼克号》?
  女:行啊,到时候你call我吧。

 

新世纪:全面进入讲求效率的时代
  女:你打算在济南定居?
  男:那是当然,工作都在这里。
  女:你怎么看济南的房价?
  男:太高了,连二手房都要一万,买得起的应该是少数。
  女:(犹豫)你自己住还是?
  男:去年刚在明湖天地买了房子。
  女:你平时喜欢做些什么?
  男:打球、上网、玩魔兽。你QQ多少?回头我加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