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与祭祀大典
黄帝是中国原始社会末期一位伟大的部落首领,是开创中华民族文明的祖先。因此,黄帝陵被视为华夏子孙寻根祭祖之地。我们探寻中国离乡史的脉络,始终绕不开这位伟大的祖先。
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素有天下第一陵的称号。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约一公里处,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下有沮水环绕。山上有八万多棵千年古柏,四季常青,郁郁葱葱。轩辕黄帝的陵冢就深藏在桥山巅的古柏中。
根据《史记》的记载,黄帝曾经历过两次大战,即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及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这两次大战在华夏民族融合的早期历史上,起到极大的促进推动作用。此外,据《世本》等先秦史籍记载,黄帝还是一位创物利民的圣人,如谓黄帝始穿井、造火食、作冕旒、作旃旗等等,为后世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诸多方便,这些使黄帝作为人文始祖的色彩更加浓厚,也加深了人们对黄帝的尊崇和认同感。
绵延几千年的祭祀大典
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
中国历代官民都有清明朝拜祭祀黄帝陵的习俗。公祭黄帝陵起源于春秋时期,至唐代列为国家祭典,之后代代相传。近代,中国许多高官和名流都先后来黄帝陵祭拜。1912年,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委派要员15人组团专程祭祀黄帝陵,临行前孙中山连夜赶写了一首气壮山河的祭陵词:“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937年4月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派员祭扫黄帝陵并带去毛泽东的祭文。祭文云:“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祭祀分官祭、民祭二种,官祭又有中央祭和地方祭之分。公祭黄帝陵是以官方名义组织的有严格规模、等级和仪式的大型祭祀活动。
黄帝有两种身份,既是中国上古时代部落首领(后被尊为“帝”),又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第二次国共共同祭拜:两岸和平一家亲
1955年秋,南洋华侨领袖陈嘉庚眼中的黄帝陵一派衰败:“陵庙无人看管,庙宇木料多已腐坏,势将倾塌。院中草地,多为农民耕种,陵山附近,私坟如鳞。”于是他向毛泽东写信:“回忆1940年访延安时,亦曾谒陵,当时陵庙山树均有专人看管,庭院整扫清洁,古树逢枯补植,鉴今想往,不胜差异。”
毛泽东批示周恩来阅后交有关部门处理。周明确批示:黄陵应明令保护和整修。1962年,国务院把黄帝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古墓葬第一号。国家开始对轩辕庙和黄帝陵进行整体的景观设计和大规模的修建工程。
2005年4月5日,国民党退守台湾56年后,首次正式受邀参加黄帝陵祭祀活动,被认为是国共历史上第二次共同祭祀黄帝陵。国民党中常委蒋孝严到黄帝陵敬献花篮。同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到黄帝陵祭拜,他在祭文中写道:
今值两岸协力互惠之际,仰祈灵佑,天道酬勤之德。锡福策勉:兄弟扶持成大业,二十一世纪振八荒;益兹激励: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和平一家亲。山岳巍巍,河海荡荡,缅怀祖德,永矢毋忘!
2009年4月3日,台湾领导人马英九也在台北圆山忠烈祠主持中枢遥祭黄帝陵典礼,向“中华民族远祖黄帝”献花致祭。同年4月4日上午9时50分,己丑年清明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在陕西省黄陵县举行,连战与夫人在黄陵祭祖大典上深深鞠躬。
执政者眼中的黄帝,是在概括中国文化的特征后,对人格神“黄帝”的再造和重铸;黄帝的文化人格,也就极具民族文化人格的内在相似性。祭祀黄帝,既是自身祈求佑护,也是为民族祈福。
回家路上
本刊记者 尹政梁 文/图
没有一种感觉比踏上回家的路更欣喜。
没有一种感情比父母无私的牵挂更深切。
没有一种方式比说忙不回家更让父母受伤。
没有一种打击比子欲孝而亲不在更沉痛……
2010年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我们又一次背着厚重的行囊走在这条路上,回家的路上。而回家的路是如此漫长,千里迢迢赶回去,为的不止是一顿年夜饭,一个团圆,而是一次亲情的朝圣
我们记录这些表情,在路上的表情。路上的风景,以及路上的人心,没有谁能摆脱在路上的焦虑,没有谁能代替我们思考人生。而终点究竟在哪里呢?是故乡还是他乡?是我们日夜思念的家园,还是早已沦陷的故乡?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