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一条海峡,两处乡愁

2011-01-27 15:33 《齐鲁周刊》/ 熊苇杭 /

■政治离乡

 

  因为政治因素,背井离乡者大有人在。大陆人去了台湾,台湾人来了大陆,一种相思,两处乡愁。

 

龙应台、余光中的美丽乡愁


  “这片美丽的土地是我挚爱的父亲、母亲永远的故乡,这个地方的好跟坏,对于台湾有那么大的影响,这个地方的福与祸,会牵动整个人类社区的未来,我怎么会没有中国梦呢?”2010年8月,龙应台在北京大学作题为《我的中国梦》的演讲时如此表示。


  1952年,龙应台生于一个内战后撤至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家庭,父亲姓龙,母亲姓应,生于台湾,故得名龙应台。


  在她看来,她的父母那代人在一种“悲愤”的情结中挣扎着,而她自己这代人在他们乡愁的国家想象中成长。但是支撑着这个巨大的国家想象下面,有一个基座,垫着你、支撑着你,那个基座就是价值的基座。


  1974年,龙应台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英美文学。博士毕业后两年回台,从事大学的教研工作。2009年,龙应台推出了号称用了十年酝酿、一年闭关、走遍三大洋五大洲才写成的那本有关两岸60年离乱史的书。该书记录了自从1949年国民党内战溃败撤退后,发生在随国民党撤退的中国人的故事,是一本关于国共内战带来的生离死别和颠沛流离历史的书。她表示,“希望用这个方式,去记录一段她父母曾经历过的、但却因为各种原因可能会被永远遗忘的历史。”


  对乡愁,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则更心有戚戚焉。这从他那首妇孺皆知的《乡愁》可窥一斑。“台湾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背井离乡,难忘乡愁。一首《乡愁》几乎成了余光中的名片。此诗写于1971年,大陆正值“文革”。离乡20多年的诗人在其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仅20分钟便草就此诗,连他自己亦未曾想到日后它居然能走得这么远。


  2011年1月,余光中出席在海南海口举行的一个颁奖活动时坦言:“大家都说我是乡愁诗人,到后来我就烦了。”他解释说,1992年第一次回大陆,此后的18年间,开始每年回来数次,后来愈加频繁,已经回来不下七八十次。此前,他已在一些场合表达了他目前对“乡愁诗人”的感受:都回来这么久,还说什么乡愁呢?

 

林毅夫: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1952年10月15日,林毅夫生于台湾宜兰县。妻子陈云英在一所中学里教授语文。1979年5月16日傍晚时分,驻守金门岛的陆军上尉连长林毅夫泅渡至厦门。当时,陈云英的大儿子已经三岁了,她又身怀六甲。陈云英坚决不相信丈夫已去世,她经常以泪洗面,坚持“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数年后,陈云英突然接到林毅夫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消息,当即决定前往美国,与丈夫团聚。


  1987年林毅夫回国,同年6月18日,陈云英追随丈夫回到了北京。陈云英是我国第一个拥有特殊教育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在我国是首屈一指的特殊教育专家,如今已成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带头人”。


  1996年,林毅夫的母亲亡故。初闻噩耗,林毅夫失声痛哭,泪流满面。因台湾当局的阻挠而未能成行,此事成了他的终生遗憾。2002年5月9日,父亲林火树在宜兰老家溘然长逝,享年84岁。当时,林毅夫应邀出席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一项国际经济学术研讨会,面对记者的镜头,他潸然泪下。


  悲痛之余,林毅夫向台湾有关方面提出赴台祭父的申请,引起了海峡两岸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有关20多年前尘封的往事再次成为报刊连篇累牍爆炒的话题。


  林火树的灵柩一直停放在宜兰县员山乡福园,20多天都未入殓,家人想让林毅夫见父亲最后一面。林毅夫的大哥林旺松表示,父亲生前经常提到想再看看弟弟一家人,希望台“政府”能以人道考量,尽速让他回台,以尽其孝思。


  5月30日,台湾当局“基于人道精神考虑”,同意了林毅夫返台奔丧的申请,至于林毅夫案是否超过追诉期属于法律适用问题,其结果不代表“政府”对该项“叛逃行为”的评价有所改变。由于林毅夫回台奔丧的问题已被泛政治化,他和他的家人都改变了初衷,林毅夫最终放弃了返台奔丧的念头,由妻子陈云英代为奔丧。

     
  6月4日,陈云英披麻戴孝,背上还背着林毅夫的麻衣,在林火树灵前难抑悲痛,放声大哭。随后,她又到龙潭公墓上香祭拜婆婆。


  同日上午,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林毅夫和女儿林曦亲手布置灵堂,透过互联网现场连线直播方式参与父亲告别式。林毅夫写的《祭父文》凄婉感伤:“阿母病危,未能侍奉左右;阿爸抱病卧床,仍无返乡之途。黄泉路口,不得执手扶送,长留阿爸、阿母无尽之憾。终天惟有思亲泪,寸草恨无报春晖。”


  当他听到宜兰告别时法师说“宜兰下雨可能是因为儿子没有回来”时,踉跄地跪倒在父亲的灵位前,痛哭失声。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相关链接

 

环球移民考

 

“五月花”与美国诞生


  公元1620年,一条本用来捕鱼的小船“五月花”离开英国港口,驶向大洋彼岸的美洲。一共102人,经过65天与风暴、饥饿、疾病、绝望的搏斗之后,他们终于看到了新大陆的海岸线。这时候,船反而停了下来,船上的成年男子在低声讨论着:我们将如何管理未来的新世界,依靠什么,领袖的权威?军队的威力?还是国王的恩赐﹖ 他们决定将这个问题弄清楚之后再上岸。


  最后,他们决定共同签署一份公约,名为《五月花号公约》,内容是:我们在上帝面前庄严签约,自愿结为一民众自治团体,为了使上述目的得以顺利进行、维持和发展,亦为将来能随时制定和实施有益于本殖民地的总体利益的一应公正法律、法规、条令、宪章和公职等,吾等全体保证遵守与服从。
  后来,几乎全世界都知道了这个公约。


  
犹太人大迁徙
  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军队攻入耶路撒冷,屠杀了50万犹太人,迫使犹太人向世界各国“大流散”。
  犹太人到世界各地后,语言、风俗逐渐和当地居民同化,但他们坚持信仰本民族的宗教,仍然用自己的希伯来字母书写文字。信仰上的区别在欧洲多年来深刻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背景下不断被利用,造成犹太人在欧洲国家长期受到歧视、迫害和杀戮。


  
以流浪为业的吉卜赛人
  “吉卜赛人”一度成为流浪的代名词。
  吉卜赛人,又称茨冈人。英国人称他们为吉卜赛人,法国人称他们为波希米亚人,俄罗斯人称他们为茨冈人,而吉卜赛人则自称为罗姆。
  由于罗姆人和所属国其他民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非罗姆人对罗姆人普遍存在较坏的印象,认为罗姆人不能融入社会主流,都是乞丐、小偷、或者人贩子。
  现在在一些国家,吉卜赛人依旧不受欢迎。去年7月底以来,法国政府分批遣送了近千名罗姆人出境,事件的导火索是一起由罗姆人引发的骚乱事件,政府宣布要驱逐这些“社会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