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谁说风流如烟散

2011-01-23 16:05 《齐鲁周刊》/ 熊苇杭 /

■文人与烟

 

  在香烟社会,文人以其精准的阐释、敏锐的才思,代表着烟民的一种高度。

 

林语堂们的“烟火之气”


  文人与烟,似乎在性格上更为贴近:遇火即燃,余韵悠长。


  林语堂先生爱烟,说尽烟的好处,在当今文学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在林先生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渗透包围着缭绕的烟雾,那流畅的文笔和源源不断的著述问世,无不得力于弥漫浓雾中迸发出的灵感。他的文章与烟犹如鱼水之情,难舍难分。他常引以自豪,“只要清醒不眠时,他就抽烟不止,而且宣称他的散文都是由尼古丁构成的。他知道他的书哪一页尼古丁最浓。”


  对于这,从他那著名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的创作便可见一斑。这本书原是用英文写的,开始译成中文时叫《瞬息京华》,这显然是没有把握住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京华烟云》的译者是林先生的知己也就无疑了。创作中,先生一支烟衔在嘴里,烟云不断从他口鼻中喷出来,室内烟雾腾腾,精神也是腾云驾雾般的自由流畅。


  林语堂爱烟,视同事业与爱情一样重要。他多次表白:“我要有一个好的图书室,几根好的雪茄烟,一个了解我,不挠乱我工作的女人,这是能使我快乐的东西,我将不再要别的什么了。”他诙谐地表白自己“对妻子极其忠实,因为妻子允许他在床上抽烟。”他说:“这总是完美婚姻的特点。”林语堂是一个非常洒脱的人,“无所事事”便躺在座椅中静静地吸烟。这时的椅子与烟,又成了形影不离的伴侣,以至《在座椅中》的散文应运而生,从而标榜自己“向来以喜欢躺在椅中出名。”天长日久,此事便传了出去,多舌的人免不了要议论一通,说林语堂“一天到晚不做事情,只是躺在椅中吸雪茄。”可曾知晓,此时此刻的林先生正是由此打开思绪的,杰作便是从这飘逸的浓雾中泡制出来的。


  林语堂吸烟始于何时,尚未知晓。但他对烟的颂扬从他三十年代未四十年代初主编《论语》时就开始了。这从他《在坐椅中》一文便可考证。文章写道:“某年我发刊了一本《论语》杂志,其中我力辩吸烟并无害处,杂志中虽没有刊载卷烟广告,但文字中很多赞美尼古丁的美德的话。”


  同时代的鲁迅也是标准的“烟民”,鲁迅抽烟一抽抽到生命的尽头。他的沉郁冷峻的小说,犀利辛辣的杂文,都是一手拿烟,一手握笔写成的,比如著名散文集《野草》之首篇《秋夜》中,就有“我打一个哈欠,点起一支烟,喷出烟来”的句子,其末篇“一觉”中则有“我疲劳着,捏着纸烟”的句子,可谓自始至终“冒烟”。


  《鲁迅日记》多次写到买烟,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中也写到多次为鲁迅买烟,且多是劣质烟,先生患肺病,过量抽烟确实加重了病情,许广平曾深为悔恨。


  此外,闻一多也嗜好吸烟,他手持烟斗的黑白照片,在闻一多逝世后已成“经典标准照”。

 

作家的“吸烟哲学”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文化的灾难,更是中国文化人的灾难,在那个灵魂备受煎熬的年代里,香烟成为一种精神慰藉。


  张贤亮的“牛棚”生活就以树叶为烟,他说:“这些植物的叶子不含尼古丁,不像真正的烟那样使人兴奋,但是在饥馑之年,即使吸口气到肚子里也觉得好极了,纯粹的空气里没有味道,如果里面油烟味的话,哪怕是奇怪的烟味,那么空气至少有了某种味道。我吸烟不是为了烟,而是为了吸空气。”


  有鬼才之称的贾平凹就十分有趣地说过他的烟文化。贾平凹说他之所以抽烟,是因为属相为龙,云要从龙,吃烟吞云吐雾犹如龙在天上播云散雾。


  烟酒不分家,烟酒嗜好者大多喜欢你敬我请,与众同乐,但贾平凹吃烟有个原则,吃烟一般不把香烟分给别人,他认为宁可散人钱财,因为钱宜散不宜聚,而烟草是有毒的,“狮子坟身亡的忠义之士”,是不能让与的。吃烟这一嗜好反映了贾平凹的独特个性,他吃中国烟,坚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认为中国人就吃中国烟,本地人就吃本地烟,他自己十数年一贯制,吃的是国产香烟,有时则用烟斗吸国产版烟丝。


  贾平凹戏言,哮喘病患者不得吃烟,病人本来就痰多,吃烟更会引发咳咳喘喘,这样会坏了烟的名节。女性也不能吃烟,烟性为火,女性属水,水火不容,以不吃为好。还有医生不能吃烟,因为烟是火之因,医药费病之因,易犯忌讳。此外,长胡须的不能吃烟,长胡子搞不好会引火烧身,烟囱上是不长草的。

 

中外一大同:从南怀瑾、黄永玉到海明威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就曾禅味十足地谈起过他对烟味的把玩。据说,一个美国学生看到南先生点了一根香烟吸起来时,竟难过地哭了起来。


  南先生当年在四川峨眉山闭关,习惯了清新的空气,下山后顿感“人”味颇重,实在受不了了,便燃起香烟,把“人”味赶走。南先生的吸烟与众不同,倒更像一种把玩。
 

  黄永玉曾出过一本摄影集,叫《黄永玉的黄永玉》。好事者把里面的头像剪下贴在了一起,让人吓一跳,全部是抽烟的。虽说照片不是一天一时照的,但却张张是抽烟的。一个小女孩去看他,第一印象就是,黄爷爷像婴儿吸奶嘴一样永远衔着烟斗。


  他抽雪茄,有人去看他的时候,他常常用它当礼物送人。更多的时候,他用的是烟斗。据说黄永玉有六百多个烟斗藏品,他有一张照片,是蹲着把头伸到椅子底下去寻烟斗的,其时,他嘴里却正衔着一只烟斗。这有点像那个骑驴找驴的人。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是地地道道的雪茄迷,他沉迷于雪茄所散发出的那股芳香。他喜欢出海,因为海上风高浪急,点燃雪茄非常不易,因此,海明威便将雪茄两端都削尖以方便燃点。后来的卡洛斯·富恩特所出品的“海明威系列”大受雪茄爱好者的青睐。海明威一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古巴哈瓦那度过的。他疯狂地爱着哈瓦那雪茄和当地的朗姆酒,他拒绝回美国,而把一生中最精彩的时间留给了哈瓦那,并在这里留给了世界《丧钟为谁而鸣》和《老人与海》。传世之作《老人与海》中的那个老人,正是他在当地所认识的一个人,这个人叫格雷戈里奥·富恩特斯。


  其实,文人嗜好香烟,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视香烟为思想润滑剂的意思,而且敏感细腻的文人,往往赋予烟更深的意义。

 

■链接

 

禁烟简史

 

近代:吸烟者死


  1602年伦敦大主教病死,因为他吸烟,人们认为他的死因是吸烟所致。两年后英国政府制定禁烟法,对吸烟、售烟者加以刑罚,还把烟草关税增加40倍。其后,英王将一位叫沃尔特·罗利的贵族送上了断头台,原因就是因为他吸烟。

  中国明朝政府也曾命令禁烟。最先规定民间私自种烟者处以徒刑,但禁而不绝。1639年崇祯帝下令“吃烟者死”。


 
现代:希特勒禁烟


  二次世界大战,三个冒烟的(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打败了三个戒烟的(希特勒、墨索里尼、日本天皇)。希特勒本人自己戒烟,横扫欧陆之后,看到了一篇美国专家的论文,说吸烟有害健康,希特勒立即信以为真,要求德军全军禁烟,并推动德意志民族全民族戒烟,他认为德国士兵应该吃巧克力,而不应该吸烟。


 
当代:屡禁不止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社会对烟草采取了更多的行动。从法律上,各国正在严格限制吸烟的场所;从健康教育上,吸烟有害健康的观点已是全社会的共识;从经济上,很多国家都对烟草苛以重税。人类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手段去禁烟,但我们仍然看不到胜利的曙光。要么烟草本身是不可战胜的,要么就是我们忽视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