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山东大旱不完全记录

2011-01-07 22:34 《齐鲁周刊》/ 许诺 /

  据了解,山东最早的干旱记载出现在公元前602年的周定王五年。从明朝开始,有关山东干旱的记载多了起来。277年的明朝史,发生干旱灾害的就有160年。清朝268年中,有干旱记载的就有207年。


  因此,用十年九旱来形容山东并不过分。

连旱数年,“人相食”


  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提供的资料显示,从1637年开始,山东10多个州县志中出现“夏旱无麦”与“大旱米饥”;1638年,“春大旱,井泉大竭,黄风时作,飞沙遍天”;1639年,《益都县志》记载:“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七月大蝗,岁大饥,人相食,流民载道”;到了1640年,发展为全省特大旱灾,48个州县记载出现“人相食”,大旱持续到了1641年,“土地荒芜,村落为墟”,民饥而死者十有八九。这就是明朝历史上的“崇祯大旱”。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东大旱,作家蒲松龄在《康熙四十三年记灾前篇》记述道:到处尸横遍野,一些好心人在郡城门外挖掘数尺深的枯井掩埋尸体,一眼井填满了再挖一眼,直挖了十多眼井还不够用。那些卖人肉的,清晨赶毛驴将人肉驮到市场上去卖,价格仅为羊肉的十分之一;或将人肉浸泡到人脂膏中,放进坛子里挑到市场上去,一边敲铜板一边叫卖。


  及至清朝,旱灾依然频繁,影响最大的当数光绪初年的“丁戊奇荒”。大旱从1876年开始,持续四年,波及数省,“饿殍载途,白骨盈野”。人们变卖一切可卖的东西,包括妻儿;食一切本不可食之物,包括人肉人骨,终还是难逃死路一条。相传一位叫罗嘉福的官员被派往山西襄办赈务,行之中途,随行的儿子忽然不见,最后才知道“已为人所食矣”。

 

干旱促成“闯关东”大潮


  山东人安土重迁,背井离乡多半因为自然灾害。


  据《中国救荒史》记载,1927年,山东全省94个州县成灾,“鲁大蝗,旱灾尤重,受灾者九百万人”。各地县志记载:临邑“雨水愆期,飞蝗过境,夏禾苗枯槁颗粒不收者居多”;曲阜“凶旱,皆大饥”;冠县“大旱,禾尽,大饥”。1928年,“春夏大旱,禾苗半枯死,民不聊生”,全省84个州县成灾。到了1929年,灾情继续加重,受灾州县增至100个。1927年之后的两年间,山东到东北谋生的人数高达188万人之多,占全国移民东北总数的87%还多。


  在干旱的年份,经常可以见到成群结队、衣裳褴褛的贫苦农民或独身步行,身上背着一个小包袱,装着全部的家当;或者推着独轮车,携妇将雏奔波在颗粒无收的大地上。有些人卖房卖地甚至是卖儿卖女,才筹集到一点可怜的盘缠,从山东内陆买一张廉价的火车票,坐上胶济铁路线上简陋的小票车,或买一张日本小火轮船票,抵达青岛,然后再从青岛小港乘轮船去东北,从此离乡背井、漂泊一生。

 

大旱致水库变牧场


  新中国成立后,干旱并未减轻。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资料显示,1949年-1990年的42年间,除了降水量罕见的1964年外,山东有41年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旱灾,全省平均每年受灾面积173.72万公顷。渴死麻雀,地上冒火、井里升烟的情景也有发生。


  1999年开始,山东连续四年出现干旱,到了最为严重的2002年,山东主要经济作物地瓜都是瓜茎细长瘦小,活像一棵还未发育好的野人参。干旱致使当年23.1万公顷农作物因缺水无法播种,67.2万公顷干枯死苗,792万人饮水困难,全省500多家工业企业实行定量供水,6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不足,南四湖干涸。


  那一年,烟台地区引以为傲的“百河千塘”几乎全部无法取水;泉城济南的黑虎泉泉洞干涸见底,市民的饮用水为水库所取代;创税大户滨洲市魏桥棉纺厂印染车间被迫关闭;素有“黄金水道”之称的京航大运河济宁段断航近60天,上百万吨煤炭不能及时外运;微山湖上残荷败水,湖泥干裂;临沂石岚水库长满青草,变作天然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