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尹长文:山东旱情大考

2011-01-07 22:33 《齐鲁周刊》/ 熊建强 /

■专访

 

  目前我省最新的旱情如何?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建立了什么样的应急机制?带着这些问题,1月4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山东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新闻发言人尹长文。 

“水库灌溉渠系配套亟需完善”


    《齐鲁周刊》: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省旱情的情况,主要原因有哪些?


  尹长文:受降雨偏少影响,我省气象干旱范围较广,全省17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展,根据省水文局分析,目前全省干旱程度已达到50年一遇概率标准。


  另外,因连续数次黄河调水调沙,河槽下切,水位降低,致使沿黄各闸引水能力普遍减小,在引水灌溉季节有的甚至失去了引水功能。因引黄水量少,很多远端渠道无水可送,抗旱用水没有指望。


  几年来,我省先后加固许多大小型水库,蓄水能力大幅度增加,但大部分水库的灌溉渠系工程配套还不完善,另外,多年丰水致使部分抗旱水源工程灌溉设施废多用少,不能及时发挥抗旱作用。连续7个丰水年,不少地方抗旱意识淡化,对抗旱服务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有所懈怠,抗旱服务体系和服务队伍技术力量明显削弱,装备老化缺失,应对特大干旱明显力不从心。还有就是部分群众抗旱积极性不高。每灌一亩所需成本70元左右,增加的投入与产出效益比较相差极小甚至倒挂,这种情况下往往挫伤抗旱浇地的积极性。

 

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


  《齐鲁周刊》:面对持续干旱,我省各级部门都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尹长文:一是多措并举,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全省始终把确保城乡饮水安全作为抗旱工作的首要目标,建立完善了饮水安全责任体系。临沂、潍坊、济宁、枣庄等市对出现饮水困难的村庄、人口进行认真摸底,实行定期报告制度。对因水源枯竭造成吃水困难的,采取部门包村、干部包户、村村互助等方式,保证拉水、送水及时到位,确保饮水安全。为解决水源问题,各市及时启用各类蓄水工程,为饮用水源及时输水配水。目前全省已先后解决29万人、19万头大牲畜的临时性吃水困难。


  根据我省抗旱需要,省财政厅会同水利厅积极向财政部、水利部争取投入和支持,财政部已拨付我省2000万元特大抗旱经费,目前已全部拨付到旱情严重的县乡。


  三是强化措施,积极做好抗旱保苗工作。各地认真抓好人员、物资、工程、水源、资金的落实,积极引导和动员农民群众适时开展冬灌,千方百计减轻旱灾损失。


  《齐鲁周刊》:目前,我省应对旱情的应急机制是怎样的?


  尹长文:全省目前已形成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为主体的抗旱责任体系,并层层落实。为做好抗旱减灾工作,各地都修订完善了抗旱应急预案。近日省防指针对当前旱情及时派出4个检查督导组分赴抗旱一线,指导抗旱“双保”工作。枣庄、济宁、临沂、泰安、莱芜等市都专门派出多个检查组深入基层检查指导抗旱工作。济宁市防指发布了Ⅱ级干旱预警,临沂、济宁启动了抗旱应急响应。根据我省旱情发展状况以及天气变化情况,省防指将适时启动全省抗旱应急响应。

 

“不打无把握之仗”


  《齐鲁周刊》:按目前情况来看,这场干旱会对我省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尹长文:目前旱情较为严重地区主要是农田受旱,城乡人畜饮水和工业用水影响不是很大,但2011年春灌开始后,随着地表蓄水的减小和地下水位的下降,人畜吃水困难的问题将十分突出,抗旱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齐鲁周刊》:面对旱情,大家应有怎样的心态?您对下一步的抗旱工作有哪些建议?


  尹长文:一是立足于确保饮水安全、不出现吃不上水的情况和立足于确保粮食安全、实现粮食生产目标,切实搞好水源调度。


  二是围绕明年春灌,做好工程措施、抗旱设施、队伍建设、组织调度的应对工作。根据水资源状况,进一步修订完善各类抗旱预案,对抗旱春灌制定详细可行的应急预案,并区别不同情况落实好必要的应急措施。


  三是加强宣传,真正做好抗大旱、抗长旱的思想准备。加强气象预测预报和旱情、水资源的监测,及时会商,加强情况调度、信息传报,密切关注旱情发展态势,及时调度掌握旱情对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不打无把握之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