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无能
年终岁尾,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2》悄然上映。爱情来了,那么无力,那么苍白。当我们无力谈论爱情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爱是对永恒的信仰,人们渴望爱与意义的救赎却在爱的奢侈面前却步,希望用成本更低廉、更快捷有效的方式来获得这项礼物并且通过限定“保质期”来获得虚幻的掌控感,以避免失去更多选择机会。于是,对爱的贪婪与拥有成为了一项悖论。

“爱无能”释义:在这追求“钱途”和自我的年代,人的欲望越来越多,爱情也越来越脆弱,甚至不堪一击。而我们的身边也正悄然流行一种病,这种病就叫做“爱无能”。
这是一个快餐食品和消化迟缓相伴的时代;一个体格高大和性格病态并存的时代;一个追逐名利和人情冷漠相生的时代。我们无力盘点这一年的辛酸往事,或许,在这一年即将逝去的最后关头,对“爱”的重新解读能够给我们留下些什么,抓住些什么?
两个老男人的“爱无能”体验
“爱和恨,生和死,我们现在这个年龄,对生活的归结多于对生活的期待和要求了,更多的时候,会想到退休的时候干什么,准备死在哪儿。像王朔说春暖花开、背靠青山、面朝大海,这个确实是他的理想,我现在要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唱起歌剧都不奇怪的地方,但也许最后找的是人多的地方。”《非诚勿扰2》上映之后,冯小刚说。
王朔曾经跟冯小刚不错,但后来却掰了。众说纷纭,好像王朔觉得冯小刚跟他亲近是为了利用他,他这个心里纯粹的人受不了。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王朔“爱无能”地寻找着爱,像个海绵一样,拼命吸收,同性朋友渐次寥寥,异性绯闻不断。
现今,他俨然已经是江湖老大,再也不是当年座下门客的身份,俩人平起平坐,恩怨不见了。正如冯小刚自己讲道,他和王朔俩苍孙把迷恋、向往的生活也放入了电影中。
王朔编剧冯小刚执导的《非诚勿扰2》,从剧情到电影本身,似乎都充斥着三个字:爱无能。续集电影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没过足瘾的好电影,一种是没捞够钱的坏电影。很不幸,《非诚勿扰2》是属于后者。
王朔从《永失我爱》到《致女儿书》,空姐、绝症、与女儿的谈话,纯情光棍流氓大款,《非诚勿扰2》里头可以瞅见两个老男人的影子。影片内容干瘪,美景依旧在,不过这次换到了三亚。各种铺张排场,像莫名其妙的选美走秀。海量的植入广告总是不缺,从老客户剑南春淘宝网人寿保险到艾美酒店海南航空北京旅游局,只等你那会心一笑。
王朔和冯小刚还编造了一个人生告别会,来满足自己对道别的诉求。道别就是放不下,放不下内心的诸多情结,它们在电影里也一股脑出现:海军、大院、共产主义、女儿、美、自杀、生老病死。有人说告别会是王朔借了冯小刚的地开的,有人说是王朔不小心替冯小刚开的。但开来开去,无论是开给谁,反正都是一个死字,正像这部电影一样。
我们的思想、思维、哲学体系全面匮乏的时代病
《非诚勿扰2》中,葛优扮演的老光棍秦奋和舒淇扮演的美空姐梁笑笑出去玩,老光棍逞强要背美空姐,可惜他体力不行,还没到家门呢就瘫软了:“你是没赶上我好的时候。”什么叫中年危机?就是突然意识到自己青春不再,害怕被人抛弃遗忘,对仪式充满了兴趣,突然对人生产生了归纳总结的欲望。
最后,老光棍帮好友李香山安乐死了以后,突然意识到“爱情就是将错就错”的道理,把那至少三克拉的钻戒套到美空姐梁笑笑的手指上,俩人相视一笑。旁白告诉我们,老光棍和美空姐最后结婚,是在20年后,也就是说那时候梁笑笑已经青春不再美人迟暮还孤身一人是一个老姑婆,而老光棍已经是个快70岁的糟老头子了。
怎么看都觉得像是在拿人生和死亡做游戏,其中最苍白的是爱情本身。
从小资到布波,从嬉皮到雅痞,从愤青到后愤青,从飘一代到泡一代,诚然,爱无能是最尖锐的字眼,最刺痛的伤口。但它只是情感生活的一个暂停,是现实的困境,是成人游戏的无奈,是我们欲望的罪与罚。杜拉斯说:“爱就是爱消失的过程。”一切不需要解释,人总会被割伤,这就是生活。
我们一方面在对爱的定义中无能为力,或许早已不明白为什么爱,怎样爱,爱谁。于是想起几个月前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如果爱已无能,那就到“史上最纯情电影”里去探一探究竟吧。
什么是纯情?是不是应该理解成为一种不含杂质的感情?一种没有受到世俗和环境玷污的爱恋?想起前一阵子网上流传的一起假新闻:说有人假冒李银河发布的调查数据,声称某国家级艺术院校处女率为零,让爱好艺术的一代色男们好生唏嘘。不过李银河很快出面澄清,谴责那一组调查造假并毫无科学依据。
一般常识是,物以稀为贵,当纯情和处女成为稀缺资源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它们很快会成为市场上一种奇货可居的紧俏商品。而恰恰就在这个时候,张艺谋的《山楂树之恋》隆重上市了,开始郑重其事地向我们这个“处女率为零”的时代大肆兜售起纯情。
其实纯情不纯情根本与性无关。以为有了肉体之欢、男女之爱就不纯情了吗?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里,伊斯特伍德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两人都已天命之年,早已儿女成群,况且剧情里也明白告诉观众他俩上了床,有过一夜情。但是对这两个人,你能说他们不纯情?反过来,老三和静秋在床上折腾大半天,最后和衣而卧,相拥而眠,这难道才是纯情?
这就不是纯情不纯情的问题了,也不是有没有能力爱的问题,是我们的思想、思维、哲学体系全面匮乏的时代病。
为什么这个时代会有这么多的哀伤与彷徨?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活着一群顽强的动物,他们严肃又自作聪明,他们傲慢又神经过敏,他们颐指气使假托圣言以讹传讹,他们将错就错不知悔改批判愚民。”这个对中国特色的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评价或许能够成为我们提供一种自我认知的途径。
长久以来,人们使用“媚俗”这个词,想到不是那些“感动XX”评选,不是学校里播放的《感恩的心》,不是余秋雨的含泪,不是于丹身体里的荡漾,而是郭德纲的相声和小沈阳的二人转。堂而皇之的东西太多,以至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见怪不怪竟成了媚俗的代名词。
现代人习惯于推着空荡荡的心灵购物车出门,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个巨大的超级市场,他们把各种情感和人际关系像商品一样从货架上取下来,飞快而成倍地填进购物车里。
如果说,男人和女人不约而同地希望同时拥有更多伴侣是潜意识中把爱情对象看成了自己的拥有物,那么正在进入现代人婚恋领域的“速配”和“期限婚姻”这两种方式则是试图把爱情双方的关系物化。
“速配”好比一个临时超市,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爱情,供人们匆匆浏览筛选,入货买单。“期限婚姻”好比在婚姻的易拉罐底部打上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过期作废。
以往的人们用“永恒”来对峙人生的短暂和死亡的必然,现代人则是用“高效”的行为来替代对意义的思考,相当于把生命过程视作一件怎样被更好消费的物品。
我们可以享受的生活利益日益增多,属于自己的时间却日趋减少;我们获得一张又一张的学位证书,却越加频繁地陷入对常识的茫然中;我们广泛地涉猎各类知识,却越来越缺乏对于外界事物的准确把握和判断;专家越来越多,问题也日渐增加;药物越吃越多,健康却每况愈下;我们花钱太疯狂,笑容太少;我们不断聚敛物质财富,却逐渐丧失了自我价值;我们话语太多,真爱太少,诺言泛滥;我们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道德品质却日益沦丧……
为什么这个时代会有这么多的哀伤与彷徨﹖
举一例:8年前,“亲子鉴定”开始正式向社会开放,个人也可以申请“亲子鉴定”——从此“亲子鉴定”就成为一种颇为尴尬的时代病,也成为现代人不安全感的集中体现。
单身、同居、不婚的现象越来越泛滥,人们的思想跟经济一起开放了。但是,为什么感到空虚的人,越来越多呢?到底什么造成了人们这样心理上的恐慌?郁闷,成了流行词。人们到底都在郁闷什么?其实,无非事业、家庭、爱情、人情。男人、女人都逃不开的生存负累。其实有时候,做人不如做其他动物来得轻松坦荡直接。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