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一座会馆与运河商业传奇
聊城是明清时期山东运河直接经过的四座重要城市中唯一的一座府级政治中心,保存至今的山陕会馆更是其繁荣的见证。
山陕会馆——中国商业史的活证
有人算了笔账:“聊城最昌盛的时候有10万家商户,按一家五口人算,你算当年的聊城得有多少万人口﹖解放初期聊城的人口是两万,目前聊城有30多万人,就是说还远没有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现在的人想象不出早年聊城是个什么规模。”
最能体现聊城商业文明的是八大商人会馆。八大会馆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就是紧邻运河的山陕会馆。这座集神庙、商业办事处、戏楼于一体的古建筑群,由部分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集资兴建,共同使用。别看它大不过帝王的行宫,却是中国商业史的活证。
11月28日中午,记者走进这座运河商业文明的标志性建筑。“非必杀身成仁,问我辈谁全节义;漫说通经致用,笑书生空读春秋。”这幅书写于会馆大殿的楹联,把个王朝治下的商人集团的世界观活活地托出,并拉出了跟正统势力叫板的架式。
聊城人最拿着当宝贝的,还是祖上留给他们的这座水包城城包水的东昌府。站在聊城高处眺望,你便会看到城里荡漾着大片的水域,水城里又包裹着一个古制式老城。一位老人说:“当年解放军攻这里的时候,可费老劲了,后来来了个围而不打,许出不许进,围了老长时间,里面的国民党军才被迫投降。”
如今,东昌湖附近仍是城市的核心地段,房价已突破10000元每平,其次是运河沿线,房价最高也达到7000元每平。有人调侃道:“聊城GDP和人均收入全省倒数,而房价却是正数。”
如今,老城正在进行史无前例的拆迁改造,遍地颓垣之中,海源阁和光岳楼显得尤为突兀。海源阁已经书去楼空,而当年虽然藏书甚丰,却闭门谢客。光绪十七年,一个雨雪霏霏的日子,《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到来,却连门都没能进去,扫兴郁郁而归。
临清和聊城,源于运河的PK
在1860年代,人们还认为聊城是个非常重要的城市,其店铺可与天津和上海相媲美。但到后来,由于航路长期不通,山东北段运河逐渐废弃,大批山陕商人陆续撤离了东昌府,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山陕会馆还在东昌湖水中照着它的沧桑。
本来聊城的商业全靠山陕商人支撑,他们的大批迁移使东昌城顿显萧条,商业迅速衰落。1910《聊城县志》描述这一变故:“昔年河运通时,水陆云集,利益悉归外省,土著无与焉。迄今地面萧疏,西商俱各歇业,本地人谋生为倍艰矣。”
如今的聊城人急于向外间传达的意愿是:你不能再小瞧我们。位于水城广场的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被看作是运河沿岸第一个专门以运河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长陈清义不无炫耀地向记者讲述道:“聊城段大运河没有航运功能了,这也无形中把沿岸的古迹保存了下来,这也是为什么保存遗迹最多的是在聊城。”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比如木版年画,都是工艺文化产物。”陈清义说。2005年前后,在聊城大码头附近发掘出一条元代沉船,船长17米。漕船的出土,解决了元代漕船的规模、性质等历史疑问。
按照陈清义的分析,聊城历来是政治中心,地位和作用要比临清重要一些。“在某一段时间之内,临清超过了聊城,但目前临清还没有发现一处会馆,而在聊城则有八处。”
“而今,沉寂了100余年的聊城,近几年来又以‘江北水城’和‘中国北方的威尼斯’的美称渐渐为人们所熟知。”一位在东昌湖边晨练的老人对记者说,老人身后不远处,推土机和挖掘机正在作业,和很多正在改变的中国城市一样,聊城也在自我疗伤中前行。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