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元代大运河与菏泽漕运

2010-12-06 09:06 《齐鲁周刊》/ 方言 /

  9月17日,菏泽市国贸中心工程建设工地,工人们在作业时发现了一艘古船遗址,3件身价过亿的元代青花瓷在内的110余件重要文物重见天日。菏泽目前是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地区,为何这样一艘满载瓷器的沉船会出现在这里?宝船雇主身份、“缺水”菏泽的漕运史、元代运河与现在的运河有何不同,一时之间成为热议谜题……

 

战乱中的沉船厄运


  一艘长约21米、宽4.82米、高 1.8米木质商船,从徐州逆黄河西上,过砀山北、单县、曹县南,折而北行,过曹县西,由白茅堤折而东北,过安陵北,金堤南,曹州东,打算再经胡集西,红船东,郓城北、东北驶入梁山会通大运河。行至菏泽,船主望着日行渐近的元大都,长舒一口抑郁之气。


  元代1364—1367年左右,元军、起义军征战不休,国运飘摇,满路尽是“人相食”惨状。船主在雇船上装满生平细软家私,著名窑口的精美瓷器、玉器、铜器、寿山石、几船舱粮食……举家逃亡大都。


  突然,一艘航船迎面而来,宝船右侧与对面河船剧烈撞击,撕开裂口快速下沉。此时,船的左侧又触河心滩,船身转瞬间向右侧翻。船尾中传来一阵惊慌的叫喊,夫人所佩硕大黄金嵌绿松石耳坠被什物挂落,她顾不得捡拾,忍痛逃出船舱。慌乱中另一耳坠钩又被拉直掉落。雇主与家眷、船工弃船而逃……


  经历了撞船之后向一边倾覆沉底的危机,宝船在地下沉睡近800年。此后,随着淤泥沉积,菏泽发生了“沧海变桑田”般的重大变化。近800年后,沉船的上面,已然成为一片闹市区。

 

浮出地面的菏泽漕运史


  对于菏泽市区沉船出土的消息,当地众多人士有所耳闻,很多人不解在出土区域附近并无河道,且菏泽目前是资源性缺水、水质性缺水地区,为何这样一艘满载瓷器的沉船会出现在这里?


  省文物考古所原所长张学海称,宋元时期,菏泽属于广济河流经之地,此航道流通今天的东明—兰考—开封等地,是商人进行商业活动的重要通道。沉船的发现对菏泽地区漕运史、河运交通及蒙元时期黄泛区之地形地貌等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菏泽历史文化与中华古代文明研究会会长潘建荣分析,沉船在其中一块保存下来的漆雕上,写有“辛卯年,何家造”字样。潘建荣认为“辛卯年”透露了该船比较准确的沉没时间。元代有两个“辛卯年”:1291年、1351年。


  其中第二个“辛卯年”1351年左右,黄河变道从菏泽经过,其间,据史料记载,运河徐州至济宁段被黄河泥沙淤死,所以船只不得不绕道菏泽黄河北支。


  菏泽沉船考古队队长王守功展示了一份元代山东地图,地图上显示当时经过菏泽沉船处的,是一条叫不出名字的河流。沉船的船头前方约百公里处,就是大运河会通河段。也正是因为这一缘故,在11月23日举行的菏泽沉船考古成果鉴定暨新闻发布会上,有专家指出,菏泽沉船将对目前正在推进的大运河申遗计划,提供考古资料支持。

 

郭守敬与元代山东运河


  元代全国政治中心移到北京后,为了缩短从北京到杭州绕道洛阳的航线,1283—1293年,先后挖通了北京到通县的通惠河、山东临清到东平的会通河、东平到济宁的济州河。把运河改成直线后,比隋代京杭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


  元大将伯颜在征南宋期间,已深感水路对军事和经济的重要性,从而“遍访自江都达大都河道”。灭南宋之后,在伯颜等重臣支持下,忽必烈命郭守敬“查勘宋金以来汶、泗相通河段”,以备重开运河。


  直通大都的大运河并不在一个水平面上,沿途地势三起三伏,最高处是山东境内的南旺镇。人们将这里称为“南旺水脊”。郭守敬来到济宁、东平、临清等地考察,精心设计出了爬越“水脊”的方案。


  会通河是在平地开河,沿途多丘陵,地形高低起伏,主水源靠的是汶水,要建造出一系列起到与现代船闸相同作用的船闸加以节制,从1289年起,到1325年止,用役工251.0748万人次,前后历时36年之久才始告最后完工,这无疑是中国运河史上最大的工程之一。


  “元代运河的设计存在不少缺陷,新开河段水量分配不合理,泗水和汶水自济宁南下容易,北上困难,还有就是运河本身开挖规格偏低。”山东省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李泉告诉记者,“通过运河运直大都的漕粮每年不过二三十万石,不及漕粮总量的十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