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亚运软实力

2010-11-19 19:45 《齐鲁周刊》/ 马军 /

    如今的亚运会,不仅与商业有关,与城市有关,越来越亲民的体育运动承办模式、全民体育的逐渐普及,对金牌的关注逐渐让位于体育运动本身。可以这样说,枷锁卸下,拨云见日,体育正在逐渐回归运动本身。 

 

  在北京某电子企业工作的方明去找老板请假,老板问他原因,方明说,去广州看亚运会,自己的一个亲戚还是主火炬手,要点燃现场的圣火。老板表情怪异,自语了句“广州亚运会不是还早嘛”后,问方明的亲戚是哪个世界冠军?方明只说:“她是个读小学的孩子”。


  老板怒了:“小孩子也能做最后一棒火炬手?你吹什么牛逼哪!”

 

广州亚运会怎么能这样开?


  开幕式上,8岁小男孩熊钰翔,牵着7岁小女孩陈佳雨,捧着一个30多厘米高的大礼花来到奥运冠军何冲面前。3个人点燃礼花,礼花喷出的绚丽火花一点点升高,最终喷发而出点燃了火炬盆。


  在场的各国记者纷纷起立鼓掌,他们对这样的点火方式赞不绝口。来自伊朗的记者贾维德拍着记者的肩膀说:“这样的点火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温暖、亲情和爱。”


  坐在电视机前的方明的老板突然意识到自己对待下属的态度,他感叹亚运会竟然可以这么搞:运动员在9.3公里的珠江江面上巡游、开幕式放在一个江岛上、不知名的两个孩子最终点燃亚运圣火……曾做过北京亚运会志愿者的他觉得这一切都出乎想象。


  他清晰记得20年前的那场北京盛会。


  1990年9月22日,世界关注的目光紧盯着这片土地时,体育承载的意义已超越它自身价值。整个中国,人们为亚运会在北京召开欢庆着,自豪于民族和国家的胜利,完全忘记了过去一年的肃杀气氛。


  雄浑豪迈的《亚洲雄风》、可爱的熊猫盼盼、三岁孩子捐款助亚运……20年过去了,人们还在津津乐道北京亚运会的大型团体操《相聚在北京》,那体育场内气势恢宏、整齐划一的团体操,是北京亚运开幕式留给全亚洲最大的震撼。20年后的广州,开幕式从运动场搬到了珠江海心沙岛上的露天广场,“以珠江为舞台、以城市为背景”,让亚运会开幕演出与滔滔珠江、巍巍高楼和都市霓虹融为一体,这样亲民创意令人拍案叫绝。


  其实,这个改写体育历史的点子是源于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一个想法。汪洋曾提出“开幕式能否跳出旧模式,放在体育馆以外,让更多市民见证这一时刻”的想法,组委会在查阅相关亚运章程及对仪式的要求后觉得可行,便启动了相关论证与实施。2009年8月11日,汪洋听取最终确定的创意方案汇报时,只说了十六个字:“主线清晰、意境深邃、气势磅礴、风格鲜明。”


  “广州亚运会的开幕式非常出色和完美,它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亚奥理事会主席艾哈迈德如此评价。而对于两年前的北京奥运以及四年前的多哈亚运会开幕式,他也大加夸奖,但字眼有所不同。

 

不同的亚运会,不同的志愿者


  主火炬在广州海心沙岛缓缓燃起,全场沸腾。


  方明的老板将电话拨向了自己一位年长的张大姐,他们是在北京亚运会上认识的。那时候,他是志愿者,张大姐是医疗工作人员。


  张大姐觉得,20年前在北京亚运会上的那段经历是自己此生最荣耀、最难忘的一段时光。几年前退休的她,早已看淡了人生和世事,但每当中国主办大赛,20年前的那种激动仍旧会在她心底回荡,她也会让自己的亲人参与志愿工作。“当时全单位50多个人,只选出了11人参加亚运会。”


  “经过层层选拔和政治审查,才最终成为北京亚运会志愿者,成为同龄人眼中的明星。”20年前,王旭是一名北京亚运会志愿者,“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经常连公交车都赶不上,还得自己打车回家。但当时,大家都以‘学雷锋精神,为亚运奉献’为口号,谁也不叫苦,特别能奉献。”随后,她补充道:“现在的志愿者和那时已不同。”


  而今,在广州亚运网球比赛担任志愿者的陈婉琪并未觉得自己在学校里高人一等,“在我们学校,广州亚运志愿者的报名录取率大约是30%,自己能够成功入选当然高兴,但并不值得炫耀,我身边几乎所有同学都有参加志愿服务的经历,除了亚运会之外还有其他领域,志愿服务是我们大学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只是服务对象不同而已。”


  王旭因此总结出两届志愿者的不同:北京亚运会的志愿者是做好了充分自我牺牲准备的,参与只是一部分,奉献是更大的一部分。而广州亚运会的志愿者应该说参与和体现自我价值占了主导,通过体现自我价值,通过参与,客观上为亚运会作出了奉献。


  “这就是‘盛会季’?”方明的老板与张大姐不约而同地想起了某媒体报道中的一段记述:从2008年的北京到2010年年中的上海,再到年末的广州。历经奥运、世博,中国人在面对这些大阵仗时终于开始表现出真正的“从容”——盛会有盛会的轨迹,普通人也有普通人的习惯,他们能激情相拥当然很好,倘若是和平相处,也是一种不错的状态。


  除了开幕式与领奖运动员的照片,要想知道北京亚运会的礼服、官方制服、裁判员服装究竟是何模样已经非常困难了。而在广州,无论志愿者、裁判员还是运动员,广州亚运会参与者的服装都是经过长时间征集、招标、评审和反复修改才最终确定的。在服装设计过程中还融入了绿色环保的理念。

 

一个龙舟队队长的全民体育梦想


  尹大华有一个梦想:龙舟比赛何时能进入奥运会比赛项目?到那时自己也要一显身手。


  就职于济南皇冠假日大酒店的尹大华是皇冠假日龙舟队队长,他连续三届率队蝉联济南市龙舟比赛的总冠军。2年后,他从友人处得到消息:龙舟项目将在广州亮相亚运会。于是,当吴国冲以龙舟运动员的身份举起火炬时,尹大华激动地流泪,他盘算着如何到现场为吴加油。


  事实上,在本届广州亚运会上,包括围棋、武术、藤球等14个非奥运项目破天荒地进入比赛项目,正是全民体育新气象的演绎。


  20年前,体育大国的梦想从北京亚运会引燃。此后20年,中国不仅连续4届亚运会以压倒性的金牌优势雄踞亚洲体坛盟主宝座,且以令人眩目的速度在北京奥运赛场上实现了登顶榜首的跨越。


  “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始终与民族复兴之路联系在一起。”回首过去20年,见证新中国体育发展历程的前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不由感慨万千。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也多次表示,推广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才是体育根本。2009年,国务院批准设立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性体育节日,同年10月,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正式开始实施,为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当年毛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这一题词,正愈发显示意义。而今,几乎所有赛事组织者不再单纯地把运动会作为承载金牌角逐的舞台,而是借助运动会的契机推动全民健身的普及。广州亚运会此次把赛地分为几个场馆群,显然,组织者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亚运场馆不仅服务于运动会本身,更服务于长久的全民健身需要。


  全民体育正在越来越近地展现在我们面前。1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澳门大炮台花园,同在这里晨练的市民一起练习太极拳并学练太极扇。而在前不久的5月31日,正在日本访问的温家宝来到东京上智大学,与该校大学生一起打棒球。2007年对日本进行“融冰之旅”时,温家宝就曾与京都立命馆大学的学生一起打棒球,在日本赢得了“35号球员”的雅号。


  而今,有着“体育之城”美誉的广州拥有全民健身路径1600多条,体育场馆设施近2万个,群众晨练、晚练地点超过9000处。全市体育人口比例达到58.82%。而承办过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济南新规划建设的7项市级重点全民健身工程正陆续投入使用,包括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健身工程、百花公园健身中心工程、大明湖公园健身工程等都迎来健身的人群。方明不认识尹大华,但他们一致认为“国人对体育的认识正在逐步回归体育的本质”,因为如今到体育馆打球、健身、游泳,已成为很多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