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创富编年史
■流变
从20年多前大红大紫的刘晓庆为每场两元钱的演出报酬而东奔西走,到体制外的申军谊以个体户演员的名义拿回8000元片酬;从歌手孙悦弃歌投资东北饺子馆,到而今伴随华谊兄弟大小非解禁,黄晓明等影星坐拥数亿资本财富。明星艺人们的创富历史,也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变迁的缩影,这直接或间接地折射出社会变迁及人们对待财富的观念。
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
要想富得快,“走穴”离不开
30多年前,北京地铁公司工人申军谊在近乎一夜未眠后做了一个大胆决定:从单位辞职,专职干演员。这之前,这个没上过电影学院的年轻人却对演戏独有钟情。为认识导演,他常去北影厂溜达,以寻找机会。
那时候,电影是国人唯一的娱乐方式,十六家国有电影制片厂一统天下,像申军谊这样没单位的演员几乎没有,但他却在人们不屑眼神中成就了《乌龙山剿匪记》中的“钻山豹”,也由此成为影视圈中最早的万元户。而此时,伴随着中断了17年的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复评,刘晓庆等体制内的演员开始走红。但他们与申军谊8000元片酬不同的是按月从院团领取工资,通常四个月拍一部电影,一个月800元工资。
1980年,刘晓庆主演的《神秘的大佛》获得空前成功,但巨额票房收入与她无关,早属明星的她每月只有50元工资。随着出国机会的增多,她愈发对财富充满向往。在获得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后,她抱着奖杯私下跟朋友开玩笑:“这里要是塞满人民币就好了。”其在日后接受央视采访时说:我记不清第一次外出演出是什么时候,但记得对方开价两块钱一场。她算计着如果一天演五六场,演几天就挣的比工资高。她决定去演,内容是朗诵或演电影片断。此后,价格也从最初的两块钱逐涨到每场20块、60块、100块钱……
事实上,在那个盛产“走穴”、“穴头”等贬义名词的年代,明星们外出演出是偷偷摸摸的。如果被发现,会被看做拜金主义和投机分子,轻则被罚款,重则要开除,但它带给明星最直接的是金钱刺激。不少明星后来坦言,“走穴”让他们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我的每一分钟都是用来赚钱的。”刘晓庆一语惊世。在自传《我的路》里,她写道:在现代社会,金钱和富有是一个人能力的证明……我们不要躺在国家身上当包袱要自己奋斗,用双手去获得财富。”一个艺术工作者如此鼓吹财富,势必引起轩然大波。但刘晓庆依旧我行我素,不仅“走穴”,还客串起“穴头”。当然,她更响亮的名头是让她后来受累的“亿万富姐”。
饱受争议下,刘晓庆高呼:“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
此后,愈演愈烈的走穴风引起国家相关部门关注。据当时制定的《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等规定,一些在非正规营业场所的走穴被定义为“一种未经文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私人经营的营业性演出”,属非法行为;明星通过走穴获得的高额收入,在法律层面属非法收入。
上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
“下海”浪潮起,明星不例外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做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全面明确的阐述。受此鼓舞,大批政府官员、知识分子下海创业。
中共元老薄一波之子、时任北京市旅游局局长的薄熙成辞职后创办了一家酒店管理公司,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辞职的陈东升创办了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冯仑在辞去国家体改委的公职来到海南,碰到了五个志同道合者——王功权、潘石屹、易小迪、王启富和刘军,他们合称“万通六兄弟”。
早已成名的刘晓庆也是在此时跳入商海,几年时间办起了二十多家公司,先后涉足房地产、影视、食品、美容保健等多个领域。而她的朋友陈佩斯父子注册成立了大道影业公司,从事电影的拍摄与制作。当一种叫做“股票认购证”的新鲜玩意于1992年初走俏上海滩时,刘晓庆曾专门托人研究。
“中国股市能令人一夜暴富”的神话牵动着国人神经,包括陈佩斯父子。业内盛传,在陈佩斯父子陆续推出的《临时爸爸》、《太后吉祥》、《好汉三条半》等影片接连遭遇叫好不叫座后,父子二人一度发生是否从股票上碰碰运气拿回点本钱的争吵。
伴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宏观调控,电影制片(出品权)进一步放开,1998年,冯小刚携《甲方乙方》拉开中国贺岁电影的大幕,该片出品方为由北京市广电局、文化局联合出资成立的集合了制片、发行和放映等资源的国有股份制电影公司北京紫禁城影业。也是此时,在深交所掘得第一桶金的邓建国朗诵着《邵逸夫传》创办了民营影视公司巨星影业。他声称,在巨星影业,演员就是商品,要用炒股票的方式保鲜。他的另类遭到部分人的鄙夷,不少人对他避之不及。
与此同时,文化部颁布《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演出经纪机构开始取代“穴头”,“走穴”被商业性演出替代,明星们自此再无需遮掩,影视娱乐业真正步入商业时代。演员、歌手们从“艺术工作者”转向“明星”。经某些高人指点,部分明星开始涉足商场,他们寄望通过名气和人脉,把无形资产变换为有形财富。
这时期,葛优、梁天及谢园开办了好莱西影视公司;方青卓、冯巩联手牛振华办起了北京君合文化艺术有限责任公司;朱时茂的北京泛太平洋文化娱乐公司在拍摄了《胡雪岩》后,一度被誉为明星经商的典范……歌手孙悦的心情不错饺子城、任泉的蜀地传说、那英的肥牛火锅店、吴大维的官邸酒吧、冯小刚的不见不散茶餐厅等陆续开张……这期间,申军谊被一民营公司“招安”,公司老板告诉他:“你是明星,可以提升公司名气”;而最早下海的刘晓庆此后在美国杂志《福布斯》公布的中国富豪榜中,也一度以7000至9000万美元的身价高居榜单第45位。
2000年至今——
演艺界见证资本的力量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当刘晓庆还未好好享受多面开花的喜悦时,便陷入狄更斯的《双城记》中。2002年6月,刘晓庆因偷漏税被捕关押在中国最有名的秦城监狱。危难之际,好友姜文拔刀相助,次年8月,刘晓庆获准保释。她由此失去了422天的自由,还有所谓的“亿万身家”:几十处房产被强制变卖,公司陆续破产。一位和她相熟的朋友感叹“其实很多明星都逃税,但她太高调了”时隔多年,再次回到演艺主业的她似乎对财富大彻大悟:“钱,房子,很重要么?真正有价值的是钱买不来的。”
而此时,功夫影星成龙购置了其名下在北京的第三栋豪宅。王菲完成其在上海购置的第二栋别墅,据传她的邻居包括那英、周杰伦、赵本山、刘翔等多位文体名人。购置不动产在物价暴涨的时代,似乎为一种稳妥的投资方式,而房价的飙升也使得明星们的身价陡增。
2004年,《福布斯》首次在中国推出“名人财富榜”,今年4月28日,其第七次发布中国名人榜。成龙、周杰伦、刘德华位居前三,中国内地篮球运动员姚明位居第四,这也是姚明第七次蝉联中国内地名人榜第一。拥有“三大之最”姚明,不仅在篮球产业上得心应手,场外投资也甚是得意。其持有上市公司合众思壮67.50万股,位列第四大股东。其实,涉足A股姚明并非先例。
去年10月30日,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首批28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之一,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其旗下冯小刚、黄晓明、李冰冰、罗海琼等作为创始股东现身。而随着其大小非于近日的解禁,明星股东终于实现了从纸上富豪到真正富豪的蜕变。当陈好、邓婕、徐帆、杨子、黄圣依等名人享受着资本快乐的同时,李嘉欣、曾宝仪、刘若英等也曾遭遇着资本市场的血雨腥风。
“截至11月1日,黄晓明持有的360万股华谊兄弟原始股份以当日收盘价31.90元计算,市值将近1.1484亿元。”导演贾樟柯感叹,“这事对大家的刺激太大了。”的确,明星开始通过涉足资本市场获取巨额财富,“明星股东”正成为时下流行话题。
事实上,自2000年,国家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至今,国有电影制片厂一统天下的体制早已被彻底打破,民营影视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画面影业、华谊兄弟、光线传媒、本山传媒……国际资本也开始蠢蠢欲动。不可否认的是,资本力量的介入,将使明星们的艺术价值最大可能地转化为商业价值,在满足市场需要的同时,使得公司和明星本人也获得了丰厚的商业回报。
有嗅觉敏锐的资深人士预见:市场化程度较低的文化娱乐产业必将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而明星们显然不会缺席一场又一场资本的盛宴。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