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茵:富豪里的“不倒翁”
她是无数年轻人膜拜的“平民富豪”,是被人唾弃的“血汗”资本家,是两会代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张茵是个饶有意味的企业家样本。
对外交往上的偏执使她差点栽了大跟头
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曾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对张茵而言,商业上的偏执让她受益匪浅,但对外交往上的偏执却使她差点栽了大跟头。
1985年,27岁的张茵带了3万元人民币到香港闯荡,在一家贸易公司担任会计。一年以后,这家公司倒闭了。她选择了创业,做起了废纸回收的生意。这个想法缘于一个造纸厂师傅的启发,“废纸就是森林,将来造纸业肯定要从资源造纸向再生纸发展。”这位师傅说,“从香港进口的纸浆多掺有水分,品质不高,希望能够改变这个现象。”这两句话指明了张茵最初创业的方向。
现在师傅已经80岁了,张茵经常去看望他,“师傅的孩子也在我的公司里工作”。
直到2008年,她是迅速崛起的“女首富”、环保英雄。在男性主导的商业世界,她故事中蕴含的商业眼光、意志和力量令人印象深刻。但进入2008年,她突然成为一个完美的靶子,陷入一个又一个舆论漩涡。
2008年3月两会期间,张茵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应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三份提案被人指责为“只代表富人利益”,遭到舆论猛烈抨击;4月,“血汗工厂”的报道铺天盖地,又将她卷入舆论的漩涡;5月,她在四川大地震次日认捐款物1000万元,被指作秀;在公司要上市的时候,又有消息说,她的美国公司倒闭了,工厂要破产了,两口子离婚了……媒体、公众甚至部分员工将她视作敌人,她的创富故事被重新解读为“点血成金”。
“那是风吹头发我都害怕的日子,”张茵哭了,“应该去和同类型的企业做横向比较嘛,‘血汗工厂’,怎么能这么定位我?”
事件过后,有人反思道:“仔细分析张茵委员的提案,可以看出,那并非只是对自己‘利益集团’有利的东西。政府把对劳工应负的责任一股脑推给企业,强调遏制污染而不采取有力的调税手段等等,都是值得政府认真反思的现实问题,应该说张茵的提案是有针对性和相当水平的。”
捡破烂出身也受质疑?
她似乎对外界有着天然的不信任,与大多数草根创业者类似,家族成为她得以依靠的首选。丈夫刘名中在玖龙纸业中担任副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的重任,她还有5个弟妹在帮她打理各方面事务。在玖龙纸业九位董事席位中,张茵、刘名中、弟弟张成飞是执行董事,大儿子是非执行董事。许多年来,两个儿子假期时会到她的工厂实习。
大部分时间里,张茵躲避着媒体的追逐,声称不愿卷入“口水仗”;而一旦面对来访者,她却每每迅速地陷到激动、愤怒的状态。她认为现在中国社会的媒体与公众心态都有点问题,“搞房地产的受质疑,偷税漏税的受质疑,我一个拣破烂出来的,还是在国外拣破烂出来的也受质疑?老是以‘富人’、‘穷人’这样的语言,头脑简单地猛吵。”她有“受伤感”。
张茵与大儿子刘晋嵩约法三章,其中一条即为必须避开传媒,低调行事。2009年11月底,刘晋嵩报名参加由国侨办主办、广东省侨办承办的“第七期华裔新生代企业家研修班”。研修班的其中一站是到东莞调研,刘晋嵩开心地向同学们发出邀请——到玖龙喝茶。而学员们到达东莞当日的宴席上,刘晋嵩只是露了一面。
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晋嵩道出原委:妈妈不让我与媒体太多接触,“我妈妈超能干,是一个直性子。”
中国版阿信
祖籍山东的张茵1957年生于广东韶关,成长在东北,是家中老大,下面还有7个弟妹。她出身军人家庭,父亲是连长,转业后在广东韶关的一个矿上当矿长。当时家庭并不富裕,对于家庭给予自己的,张茵认为更多的只是一个单纯的性格。
她没有受过正规教育,28岁之前积累了丰富的财会工作经验,之后她的创业史分为清晰的三段:中国香港、美国、中国大陆。
2009年两会前,父亲去世。3月2日,上午办完父亲的丧事,下午张茵就赶到北京参加两会。“我父亲给我的是家庭的安全感。”这一年,张茵没有再提出有争议的提案。之后,关于她的新闻再次回归财富本身。
在张茵办公室的书架上,有《皇帝大传》,有杰克韦尔奇的著作,但她却只对几十年前的一部日本电视剧情有独钟:“我非常喜欢看日本的阿信的故事。”阿信出身贫困,面临生活不幸和生意上的灭顶之灾,她始终对人生充满希望,最终铸造了日本百货第一企业,当年《阿信》曾经感动过一代人。
与张茵成为女首富后的媒体版本不同,在香港流传着张茵创业的另一个版本:她在香港其实并没赚到钱,曾经在某个菜场卖过鱼。她是揣着2000美金,去美国后才发财的。
后一个版本中的张茵更平实,更像阿信,也更亲切。
2010年,张茵在国内过春节,小儿子从美国回来了,在巴西呆了30多年的公公婆婆首次回到大陆,一大家子济济一堂。张茵说,她找到了一种久违了的感觉。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