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是个伪命题?
济南老字号的生存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有再植的可能性和方法吗?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济南文史研究专家牛国栋和李耀曦。
牛国栋:“内忧外患,处境尴尬”
《齐鲁周刊》:老字号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但是现在逐渐衰落,您认为原因何在?
牛国栋:老字号的衰落确实是个让人关注的问题,它的衰落有必然性。50年代公私合营以后,老字号的传统断裂了。还有就是老字号自己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我们目前的消费市场是浮躁多变的,求新、求快,没有家底一百年都拿来用的。老字号对这个问题认识不够。现在去老字号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青年顾客有几个?这就说明了老字号在创新上的不足。
总之,老字号现在是内忧外患,处境尴尬。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责备。
《齐鲁周刊》:老字号自身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尴尬处境呢﹖
牛国栋:老字号只能努力适应目前的消费市场。老字号不是老、旧、破,完全可以在吸收济南民间文化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消费需求,改善自己的经营。就拿我们都知道的鲁菜代表九转大肠来说,有些人认为改换了做法,还叫老字号吗,一味死守旧规矩。现代人都讲究养生、清淡,这道菜就失去了生命力。这就是传统不被市场认可,就需要调整。
还有就是在服务意识,经营模式,宣传策略上,老字号也应该加以重视,完全可以借鉴一些南方老字号的做法。
在这个问题上,政府也可以发挥一些导向作用。政府关于老字号虽然出台了一些措施,但只是停留在文件上,实施力度太小。对待老字号,应该像国家对待国宝大熊猫一样。老字号是一个城市的记忆,应该大力扶持。
《齐鲁周刊》:作为济南人,您记忆中的老字号是怎样的?
牛国栋:我小时候,祖宅在济南东城根街,来客人在聚丰德请客,家里人一起在经三纬四路的便宜坊吃锅贴,那种其乐融融的景象,至今回想起来都觉得跟在眼前一样。我经常去大观园一家包子店吃包子。他们号称水晶包子,皮薄的可以看到里面的陷。当时的馅就一种,用猪大油、青红丝和白糖调制。能去吃水晶包子,是我小时候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现在大家都讲究清淡,这家店也门可罗雀,关门大吉了。
说白了,老济南人对老字号是有怀旧情结的。他们的年轻时代正是老字号的辉煌时代,老字号作为印记加入他们的成长过程,又怎么会不怀念?老济南人还是希望老字号重整旗鼓,再度辉煌的。
李耀曦:“被时代淘汰的不是老字号,而是集体制企业”
《齐鲁周刊》:您认为现在济南老字号的生存现状如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何在?
李耀曦:我个人认为,老字号是个伪命题。所谓老字号,是从民国、晚清时期的家族企业发展而来,在民国初期到抗战前期这段时间一度做的不错,有了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企业精神。但是公私合营以后,老字号的生存土壤改变了,保留下的只是招牌。到了八九十年代,很多老字号都垮掉了。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老字号自身跟不上时代发展是其一,还有就是时代本身也淘汰了一些老字号。像汇泉楼饭庄、醴泉居酱园,都是在时代变迁中消失的。
《齐鲁周刊》:那您认为老字号被时代淘汰,是必然的宿命吗?
李耀曦:这是个偷换概念的问题。实际上,淘汰的不是老字号,是集体制企业。这本质上是商品经济对计划经济的淘汰,与老字号是两码事。
《齐鲁周刊》:老字号当中包含了一些传统商业文化内涵,如果重新发掘传承,能重新焕发生机吗?
李耀曦:确实如你所说,老字号是一个城市的商业文化符号,但实际上它是一种历史记忆,已经不复存在。我个人认为老字号的复兴是没有可能的,它的生存土壤已经改变了。
当然我们可以借鉴现代企业制度重新开发老字号,像宏济堂做的,但那样的老字号已经没有了固有的文化内涵,只是个招牌。
现在确实有一些老字号做的不错,像济南瑞蚨祥的分号北京瑞蚨祥,在店面和服务上下了功夫,又保留了传统的制作方法,成功留住了老顾客,也吸引了很多求新求异的年轻人。但是经营的好,也只是经营者的事,看经营者如何管理,而不是老字号的事。老字号仅仅只是个名称了。
《齐鲁周刊》:假如老字号如您所说,那老济南人对此是不是会深深的遗憾和怀念?
李耀曦:老济南人对老字号的感情,我认为是个私人化的东西,不能一概而论。给个人留下深深记忆的老字号,当然是会怀念和追忆。上世纪50年代初,北京人艺的老演员蓝天野来济南演出,品尝了济南北厚记酱园的磨茄,至今还津津乐道,何况是从小土生土长的济南人呢?但是对那些从小没大打过交道,只是听说过的老字号,确实也没有太深刻的感觉。当然了,每个人打过交道的老字号不同,对老字号的怀念也就不同。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