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大观园80年

2010-09-30 20:23 《齐鲁周刊》/ 麦岚 /

  大观园之于济南,如城隍之于上海、夫子庙之于南京,是老济南不能忘却的记忆。而散落其中的济南老字号,便是最深刻的印记。

 

1930年代的“超市”


  1931年农历八月十五,大观园商场开业。


  据地方志记载,大观园开业之初,以有钱人为服务对象。只是此经营模式并不成功,经停业整顿后着重发展由特色小吃、露天杂耍和百货经营等组成的北区,面向平民百姓,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


  到上世纪30年代末,大观园已经拥有店铺约200家、摊贩200家,行业共20多种,包括布匹绸缎、洋广杂货、钟表、眼镜、电器、瓷器、工艺品、书籍、酒吧、咖啡馆、国药、镶牙、台球房、照相馆以及修鞋的、擦皮鞋的、算命的……同时,这里面也出现了一系列有名气的老字号,比如狗不理包子铺、清真马家等。


  最让人记忆犹新的是赵家干饭铺:那时候的赵家干饭用上等带皮五花肉切成长方块,用蒲草或白线将几块捆在一起,放进排骨垫底的大坛子里,酱煮而成。做大米干饭时先将大米过筛,洗净后滚水反复搅匀,先急火,后文火,慢慢烧熟。这被当时的济南人称为“最过瘾的饭”。即使现在,济南名吃“大米干饭把子肉”还是秉承当初赵氏的做法。

 

老济南的“曲山艺海”


  1937年7月20日,上海《申报》曾有这样一段关于济南大观园的报道:“夏日的暮晚,市民都要找个地方娱乐娱乐……大观园立即活跃起来,直到深夜12时许,才渐渐沉寂了……共和厅鼓书场……夏日在厅后扎了高高的天棚,南花墙下,扎着彩台,前后摆着百十张小茶桌。连要钱带茶资,每人约半元上下。”


  济南一直有“曲山艺海”之美誉,大观园更是全国曲艺演出的“三大码头”之一。说到曲艺,不得不提晨光茶社。


  1941年,年仅18岁的孙少林和师父李寿增应济南青莲阁曲艺场老板马玉山的邀请,从天津到济南演出。孙少林发现,济南的观众不仅喜爱相声,且有着很高的欣赏水平。因此,他决定在济南搞个相声大会。经过考察,他发现大观园东门内有一处闲置场子,很适合开办相声大会,租金要价100袋洋面,要知道,一袋洋面折合一块银圆。当时,孙少林刚由天津来济南,根本没有这么多的积蓄和能力,依靠妹妹结婚的聘礼才租下了这块地。


  为了能和当时知名相声演员常连安、常宝琨父子在北京专门表演相声的场子——启明茶社相呼应,孙少林和师父李寿增为他们在济南的相声大会起名为晨光茶社。从此,相声界就有了享誉全国,专门演出相声的场地——“南晨北启”相声大会。


  晨光茶社以说相声闻名,马三立、刘宝瑞、郭全宝、刘广文、王树田、刘贵田、孙兴海、高桂清等都曾经到此献艺。由于价位适中,百姓们也喜欢听相声,所以很受欢迎,门外常常要排几十米的长队。茶社从早上10点开场,一直演到夜里12点才散场,演员轮番上阵,红火异常。晨光茶社以此为济南赢得了“曲山艺海”的金字招牌。


  现在,经过整修的新大观园焕然一新,而晨光茶社也已复业。只是,坐在崭新的桌椅前,听台上演员们调侃,心里却无比遗憾,那个时代,大概确凿再也回不去了。
  
 

济南人最早的电影记忆


  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能在繁华的纬二路上找到那条通往大观园的小路,径直向里走会看到一座向东的四层建筑,乘观光电梯越过一、二层的电玩世界,在第三层的济南金逸电影城,你便看到《盗梦空间》的经典海报。


  这个新影城有四个10米的超大银幕,是目前为止济南市最大的电影屏幕。但是如果真的可以“盗梦”,许多济南人的梦境中却常常出现另一个1930年代的电影院,开业后放映的第一部电影是《姊妹花》,胡蝶一人分饰两角,美丽又活泼;女观众也身着旗袍,样子大致与上海电影公司拍摄的国产片女主角相似。这是金逸国际电影城的前身大观电影院,始建于1932年,是山东第一家有声影院,有70毫米宽银幕、8声道立体声,也是第一家拥有数码电影厅的电影院。


  大观电影院承载着济南人最早的电影记忆,无论是服务、放映设备还是硬件设施,都曾是老电影界的“领头兵”,几乎有名的大片首映式都选在这里。当然,这样的大牌电影院票价自然不菲,“楼上座大洋七角、楼下五角,观众排起长队却未必看得到电影。这种“盛况”在如今的电影院线中已经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