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上市——江湖释永信
近日,风起云涌的上市传闻再次将少林寺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早已习惯于“新闻专业户”称号的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和登封市政府之间的矛盾被广为提及。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释永信的江湖早已经不是十三棍僧救唐王,不是大慈大悲如来佛祖,不是天下英豪万人敬仰的武林至尊,而是轰轰烈烈的商业运动。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的少林寺第30代方丈,有着怎样的“佛家营销法则”?本刊记者奔赴河南登封,探寻释永信的江湖,以及当地的少林商业生态。
寻找释永信
在登封乃至郑州,论知名度,几无人可与释永信相较。
“他是什么人物?我怎么能见到他呢,只是经常在电视上看到。”在登封,出租车司机王向群这样评价他的“衣食父母”释永信。对于少林寺上市的传闻,一年收入80%来自于世界各地去少林寺旅游的游客的王向群向记者发表了自己朴素的观点:“释永信被骗了。”
12月20日,在少林寺门前,有人拉住记者问是否需要拍照:“和永信师父合影,每次30元,立等可取。”记者眼睛顿时一亮,放着方丈不当,难道释永信干起了陪人合影的活计?只见那人拿出一张照片做演示,里面共有三人,左右分别为俄罗斯总理普京和释永信,中间是一位窈窕的美女,很显然,照片是经过处理的,美女被“合成”到了普京和释永信中间。
进了少林寺,记者赶到距方丈室不远的外联处,工作人员释延谛向记者坦白:短短几天,已经有全国各地几十家媒体联系采访,但都被释永信拒绝了。在少林寺上市风波之后,释永信从未在媒体前公开露面。低调,成了释永信目前所能做的唯一的选择。
一位工作人员说,“少林寺上市”的事情已经在寺里传得沸沸扬扬,“搞得职工人心惶惶”,有关“港方接管后,40岁以上职工都不要了”的说法也在流传。
外联处给出的说法是释永信不在寺里,具体去了哪儿不清楚,随后记者在寺里继续打听。几个弟子在寺门口守门,游客需要出示门票才能进入,短短10分钟之内,记者发现有6批人拿着介绍信或者打声招呼进入,弟子们对此似乎已经习以为常。在记者的询问下,有的弟子说师父就在寺里,有人前一天还见他在专门面向游客的斋堂“欢喜地”和前来拜访的朋友一起用餐。记者邀请他带路去方丈室,弟子说:“不敢带你去,师父不让。”
而在少林寺上下,一得知记者的身份,多数人三缄其口,多年来被媒体包围的少林寺对“记者”两个字显然已经具有了免疫力,做到了“统一口径”。弟子们只是一遍遍地对记者说:“有什么事你去找师父,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见到于磊的时候,他正在寺里的小摊前卖纪念品,这位刚毕业的年轻人对僧人的生活颇感兴趣:“如果方丈在寺内,人们会经常见到他,你向他打招呼,他也会微笑着双掌合十向你问好。”记者发现,不管是和尚还是其他工作人员,对释永信的评价出奇一致:这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
在少林香堂,记者发现了不下三种关于释永信的书籍,一本宗教文化出版社的书,从2005年8月到2008年初,已重印三次,印数接近10万册,每册定价25元。另外还有《释永信禅语》以及释永信创办的杂志《禅露》,供人们取阅。
不管外界的评价如何,在少林寺,释永信的影子无处不在。他可以花自己的钱给弟子看病,也会亲自为弟子买手机卡,这样的事情,不管是寺里的和尚还是其他工作人员都能说上一箩筐。
当记者赶到方丈室的时候,方丈室大门紧锁,外面有栅栏围绕,普通人很难靠近。外联处主任郑书敏说,方丈室里总是会出现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人,释永信经常在这里接见来自国内外的重要客人,包括普京、刘德华等人。有幸运的游客在偷偷窥探、拍照的时候突然发现方丈室的门悄然打开,释永信信步而出。“这是传说中的方丈吗?怎么没有高僧的气度?像是一个邻居胖子。”有网友这样评价他们亲眼看到的释永信。
他有时是一位行政领导,有时是一位公司老板,有时就干脆是隔壁那个颇自我欣赏、自得其乐并精于算计的二大爷
1949年到了台湾的星云大师一生弘扬人间佛教,倡导“地球人”思想,1992年成立国际佛光会,成为世界最大的华人社团。但即使是星云大师,在他传教的早年,也曾被称为“佛教界的文艺明星”,大抵就像今天人们称呼释永信为佛门CEO一样。
上世纪80年代初,李连杰来寺里拍电影《少林寺》的时候,释永信还是十几岁的小和尚,在一旁围观人家拍电影。电影播出后,少林寺名满天下,每天都有人慕名来寺里学武,多则上百人,少则几十人。释永信和其他僧人每天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劝说前来学武的人返回。
那时候的少林寺已经不再有历代皇家寺院的气度,只不过是一个村庄边的普通小寺庙,靠种几分薄地维持生计,唯一不同的是,和尚们还坚持习武,但根本没有人再把功夫当成救济苍生的手段,甚至有些和尚因为经济压力而到周围的中学去当体育老师。
“功夫?咱也练过,但绝对算不上身手好的。而且因为忙已经多年没练了,所以现在人都这么胖了。”看着演武厅里武僧们的哼哼哈嘿,释永信自叹不如。而在很多学者看来,率少林寺在市场经济中乘风破浪直上云霄的释永信,也许只有800年前把少林寺推向历史上第一个极盛期的“中兴之祖”福裕大和尚堪比。而在实现少林寺核心生存价值前所未有的最大化这一点上,释永信则堪称开天辟地第一人,他也曾不无得意地说:“师父把少林寺前面1500年的衣钵传给我了,我要对后面的1500年负责。”
“今天武僧团一位九岁的孩子说,他去过十几个国家。”武僧世界巡演成为释永信引以为傲的事情,他伸出四指用力摇晃,“你知道吗,我去过40多个国家,而且接触的都是上流社会的人。”
《笑傲江湖》里老成持重的方正大师,《天龙八部》里悲天悯人的带头大哥玄慈方丈,都曾经成为文学作品里我们对少林寺方丈的典型注脚,而六祖慧能、玄奘、泓一法师则成为得道高僧的范例。释永信的横空出世,几乎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少林寺方丈先入为主的自我假定。
释永信几乎拥有所有的现代通讯设备:宽带、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时尚手机。他的名片上,手机、电话、传真、网址一应俱全,中英文对照,可谓“武装到了牙齿”。
《洛杉矶时报》对他给予了很高评价:“释永信是一位融中国深笃的佛教文化与现代企业文化为一体的成功宗教人士。”西方人对这个“红杏”出墙的“Chinese Kung Fu”他乡遇故知般地认为,这就是“西方人苦苦寻找的Zen(禅)”。
他有时是一位行政领导,有时是一位公司老板,有时就干脆是隔壁那个颇自我欣赏、自得其乐并精于算计的二大爷。连他的朋友、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王志远都提醒他:“作为老朋友,我也希望他忙里偷闲打打坐,练练武,这两年他越来越胖了。”
而随着少林寺商业化之路不断引来风波,关于释永信的一些流言也在网络上流传,说他曾以摆摊卖老鼠药为生,因生活所迫,不久出家,拜双眼失明的行正法师为师,后因故被赶出师门……
一亩三分地里的首席CEO
无论是当年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任性豪侠,还是金庸武侠里的佛法无边、武林至尊,少林寺普度众生的救世形象为世人所熟知。而今,薄雾轻绕、溪水潺潺的少室山上,释永信不断地通过一系列活动吸引着世人的眼球,显现着少林寺的与时俱进。释永信是在度己还是度人?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的少林寺第30代方丈,有着怎样的“佛家营销法则”?
2006年,《新营销》杂志把释永信称为“2006年度中国营销标志人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释永信接掌寺务之前,少林寺不过是一间破败小庙。把一个破产“企业”经营成一个品牌形象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的“知名跨国公司”,释永信恰可称为经营大师,名副其实。
登封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孔玉锋说:“永信师父绝对是一个有本事的人。他如果不出家,绝对是一个政治家。”在登封,和孔玉锋有着相同观点的人不在少数,就连出租车司机提起释永信也说他“很会做买卖”,也“很适合当官”。
在“首席CEO”释永信的带领下,如今的少林禅武形式多样,不仅有网络游戏,更有电视直播的PK大赛;不仅有实体体验店,更有网络淘宝经济;少林寺变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集团公司”。
少林寺正以“少林实业公司”和“少林影视公司”的双重身份急速地聚积金钱和名声。今年夏天,一场国际旅游小姐的比基尼时装表演更是让少林寺饱受批评。连摆摊卖工艺品的于磊都十分清楚:“少林寺现在是一年一件大事,拆迁完了大修,又是公布秘笈又是建分院,又是海选中国‘功夫之星’又是天价袈裟,现在又闹出了上市风波。”
争议中的少林,尽管因其商业化饱受指责,依旧没有停下自己的脚步。是民众的误解?还是时代的必然?
从2001年少林寺整修拆迁以来,前后持续两年之久的拆迁涉及少林寺周围民房近10万平方米,迁走了武校40多家,商户1000多户。曾经普度众生关怀农桑的少林寺在第30代后继者释永信这里背上了“骂名”。
“把西边的两块地征了,给老百姓一个照相摊位、一个冷饮摊位,一年能有二三十万元的收入。”释永信曾经这样宣布。12月20日,记者在少林寺通往塔林的路旁冷饮店调查发现,一瓶普通的饮料,这里卖到了10元一瓶。“不这样不行啊,一年租金就几十万。”冷饮店老板说。
带着历代方丈的“嘱托”,释永信正式成为一个公众人物,而少林寺也成为众说纷纭的话题,旋涡中的释永信则仍然不遗余力地经营着他的一亩三分地,大有武林至尊、一统江湖的雄心和豪迈。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