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一个郎平?
不可否认,1984年,如日中天的中国女排中,郎平的偶像成分也并不比其他人高出太多。孙晋芳、张蓉芳、郎平、周小兰,她们一起成为那个时代的精神符号,而“学习郎平、学习女排精神”的口号,几乎贯穿了整个上世纪八十年代。
20多年后,孙晋芳们在排球界几乎销声匿迹,而郎平却在放弃了时代赋予她的福利与背负之后,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再造。
为什么只有一个郎平?郎平的成功轨迹如何在时代背景中艰难延伸?
“如果男足冲出去,影响力也许会更大”
1981年,正值“三大球打翻身战”的关键时刻——中国男足备战世界杯预选赛,女排也将参加日本世界杯的比赛。当时在原国家体委宣传司供职的鲁光接到任务,到两队考察备战情况,“打不出来,也要给全国人民有个交代”。
1981年11月16日傍晚,第三届女排世界杯的决赛开始,中国队对东道主日本队,最后一个球落地,中国女排以3∶2艰难获胜。姑娘们抱头痛哭。守在收音机和电视机前的中国人更是聚集在天安门广场,将“万岁!”的殊荣送给了中国女排。
第二天,国内几乎所有报纸的头版都在渲染女排夺冠。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启用了鲜红色的大标题,文章旁边还配发了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用中国女排的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体育比赛的胜利,上升到了激励整个民族精神的高度。
“我扣球的形象都上了邮票,女排的集体照做在了日历上,还有纪念币、纪念章,像民族英雄一样。”郎平的自传《激情岁月》这样描述那时的情形,“逼着你只能上不能下,打球已经完全不是我们自己个人的事情、个人的行为,而是国家大事。我自己都不属于自己。”
时代巨手将郎平推向一个神话。此后多年,她的人生目的是以一己之力走出神话。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年,中国男足在附加赛中负于新西兰,失去了离世界杯最近的一次机会。而原本为写男足定下的题目《中国男子汉》,改成了描述女排教练袁伟民的故事。
“如果男足冲出去,影响力也许会更大。”鲁光说。
郎平的“不仕”轨迹
1987年4月郎平离京赴美。她在美国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新墨西哥大学做校队的助理教练。一开始,她心里很难接受,因为所谓的教练实际上就是哄一群几乎不会打球的大学生玩。当年夏天,她参加了美国的排球夏令营,教孩子们打排球。整个夏天,10周时间,她在10个夏令营里做教练,从东部的纽约一直做到西部的旧金山。
第一次回国是和女排的老队员一起去哈尔滨市打一场表演赛,那时候她的那些老队友,大多已经是处长、主任级的干部,惟有她还是个穷学生。最后,这个“国际农民”以560分的托福成绩通过了语言关,并经过严格的考试成为新墨西哥大学体育管理专业的研究生。
郎平的自我成就在于她甘于摆脱那个时代留给她的福利与背负。作为一名传统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中国体育人,郎平具有了一种超越体育界限的能力——她塑造了一张最为清晰、成熟的体育脸谱,率先进入体育偶像2.0时代。
究其原因,无非有二。根子首先来自当初中国女排的辉煌,但另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郎平是那一代女排当中没有按“体而优则仕”模式成长的队员。走南闯北的郎平始终没离开排球,她在排球江湖建立了自己的势力:何琦是她的弟子,陈忠和是她队员时的陪练、教练时的副手……而反观郎平的其他队友,当时更有影响力的孙晋芳,从体彩中心到网管中心,官当得不错,但与女排的故事已没什么关系;而张蓉芳、陈招娣们都当了多年的官,连说话都要仔细思考,更别说上演与女排有关的个性故事。
中西体育土壤的差异化生存
1994年的中国女排,成绩下滑至世界第八的历史最低,郎平顺应国人的呼吁,从美国回来执教中国女排,“放弃合同,放弃家庭,放弃女儿,放弃朋友,为了拿冠军”。一个东北老人在目睹中国女排在一场比赛中输给韩国后,一急之下,心脏病发作而死。老先生的朋友给郎平写了信,大概是想告诉她,女排输赢对于国人意味着什么。
此时的郎平已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软软地倚着栏杆,我突然感到一阵很无助的孤独,好像从山顶滚落到深深的峡谷,没有人知道我,没有人来拉我,……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在哪里?”
后来,出任美国女排主教练的郎平这样评价自己那一段经历:“在中国队执教,女排对国人来说一直是种英雄情结,需要背负的压力实在太大了。”而作为美国队主帅,郎平所处的环境大不相同。虽然这里是排球发源地,但美国人却几乎没有什么排球情结,当初美国排协给郎平的那份合同中也没有具体提到队伍目标,取得奥运会入场券也只是双方的口头协定。
另一方面,在美国队执教,郎平不用再那么辛苦了。她说:“当初美国排协问我在中国队时一周要训练多久?当听到我答案时,他们的反应是:不可能。因为按照美国的劳工法,是不允许训练这么长时间的。”
在告别1984年的25年里,郎平先后执教于意大利职业联赛、美国女排、土耳其联赛。在异国,她体验到体育除了夺冠的多种选择性,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尽管郎平带领的已是美国队,但她的内心容量之大,已超越了国家荣辱,“其实,输赢算不了什么,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精神。”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