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十年房事
从1998年房产改革取消福利分房,济南开始了具有中国特色而又独具自我特点的房产历史。十年来,是谁创造了历史?政府、开发商,还是老百姓?反观十年来的房地产开发史,不仅仅是反观这座城市的更新脉络,更是人们思维、观念改变一个缩影。一方面是城市布局的不断更新,一方面是人们买房、投资的不断跟进,没有什么时候能像现在这样,每一个人几乎都被紧密联系在一起。
1998—2000年:“连片综合开发”的“造城”梦想
1998年7月,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高考和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国家23号文的出台使中国房地产彻底划分出两个时代,“取消福利分房、实现居民住宅货币化、私有化”为核心的住房制度改革使福利分房成为了历史名词。
也就是在这一年,三联集团开始开发占地8.7平方公里的阳光舜城,凭借这个“长江以北第一大盘”,张继升和三联集团分别被评为“2004年度推动中国城市化进程十大杰出贡献人物”和“中国城市运营商50强”。
“连片综合开发”的“造城”梦想——何其陌生而又大胆,虽然接下来几年张继升的“凤凰城”和“彩石山庄”成为让人痛惜的泡影,但是这并没有抹杀张继升在济南房产史上画下的浓重的一笔。
刚刚起步的房地产市场几乎完全是本土开发商的天下,“短平快”的粗放投资返还模式。消费者对房地产认知尚少。
房产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上世纪80年代前后进行的“住房也是商品”大讨论,已经打破了思想领域长期不承认住房是商品的禁区。回想起房改之前的济南,市民王玉清说:“当时五六层的居民楼居多,没什么高楼,而且房子的面积也小。”
1994年,千佛山东路上一处楼盘卖到了2800/平方米。这条新闻在当时的爆炸性大大超过了当今济南的房价“万时代”。
一切只是刚刚起步,很少有人能想象十年后城市会是什么样子。在那之后,这个城市,尤其是东部和南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来一个房间就只有一个插座,一个灯头,到现在电视、通讯、计算机、消防报警、可视电话等,高价位带来的也是房屋的高性能,还有舒适度。”曾经承建过济南很多小区的工程师张希舜说。
2000—2003年:“城堡”的品牌造势
2002年,三联城建开发的阳光舜城推向市场,几乎同时,另一处著名楼盘阳光100也推向市场。一家本土、一家外来,两个大盘给济南带来了别样风情。外来开发商的进入,使济南房地产市场更加活跃起来。
然而,不少进军济南的外地开发商和中介商都认定:“济南是一座城堡。”济南本地开发商把握着市场话语权,外地开发商几乎很难染指。
从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直到2002年底,房价上涨势头相对平稳,一些楼盘3年时间平均每平方米也就上涨了1000多元。
品牌意识逐渐取代了刚开始的草莽行为。2001年,某楼盘推出8层楼带电梯的房子,这一典型事件,很好的反映了人们居住需求的改变。一年后,齐鲁置业将精装修楼盘“齐鲁·骏园”推向市场,这也是济南市的第一个精装修楼盘。年底,大地房产推出了第一家纯写字楼发展大厦。
2000年之后,济南房地产竞争格局发生变化。以三联为代表的开发商承担了一定的政府义务,建小区、修道路、治理环境、污水处理、建学校和医院等配套都开始全面展开,房地产开发从一开始的填空转变到现在的引导城市发展的走向。
这时候的房价虽有增长,但是总体还算缓慢。某楼盘2002年推出第一批住房的时候,每平米均价在1000元之内,“当时没有买房投资意识,也没想到过了一两年的缓慢增值期后,近两年竟然涨到6000元了!”历下区34岁的陈先生说。
2004年—2008年:一切只为了最后的脱缰野马
没有哪一年像2005年那样,国家连续出台的房地产政策力度之大、频率之高,也没有哪一年的楼市像2005那样随风而起,应声而落。2004年的“泡沫论”还在眼前晃悠,甚至有媒体在一篇稿子利用了这样的标题:“这个十一谁做降价第一”,可是,房价一旦升起来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下降的可能。
一直到2007年房价飞涨,楼市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的低迷状态。随便找地块、盖房子,就用麻袋装钱的暴利时代终结了。“空手套白狼”的房地产投机商遭遇“绝杀令”,被淘汰出局。
洗牌似乎只是为了2007年的变革。这一年的房价犹如脱缰野马,肆意狂奔。从第二季度开始,济南楼市价格开始进入一个狂飙阶段。均价从二季度的4800-4900元每平方米上升到四季度的5600元每平米。
也就是这一年,众多的国内一线品牌进入济南淘金,尽管大多数项目会在2008、2009年推向市场,但是如此多的品牌在同一年进入济南,这还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曾几何时,济南人热论政务中心向东还是向西的问题。济南最终确立了“东拓、西进、南控、北跨、中疏”的城市发展布局。城市规模呈几何倍数增长。
到了2008年,经济危机带来的短暂停止似乎只是为了之后更加狂放的喷发,进驻济南的一线品牌产品陆续上市,济南本土品牌也迎头顶上,房价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