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新闻 > 封面故事 >

我们为什么要留学?

2009-11-27 09:52 《齐鲁周刊》/ 张一凡 /

  今年6月,教育部公布的一个数据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今年有84万应届高中毕业生没有参加高考。至于这“84万弃考生”的去向,媒体普遍推测,出国留学比直接就业占了更大的比重。国内稳步攀升的“留学热”开始撬动高考亘古不变的地位。


  当然,30年留学市场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留学热,但当今中国教育的种种问题恐怕也是家长不惜巨资送孩子出国的一个原因。

 

理由一:哪一所国内大学当得起钱学森之问?


  如今的武大被塞满了是非,受贿案一波未平,教授解聘事件一波又起。而武大在爆出腐败新闻的时候诺贝尔奖得主正在陆续公布,这个足够鲜明的对比让一个被问了无数遍的问题被再次提上了台面,“为什么获得诺贝尔奖的从来没有中国人?”只不过这一次与以往不同,武大受贿案成了这一问题的最直接答案。


  武大百年清誉蒙尘,教育腐败也被摆上台面全民大讨论,我们应该直面钱学森之问,但问题是如何直面?


  高校腐败案件层出不穷,校园官僚化早已不是一件新鲜事,而变形的“教授治校”似乎也不能阻挡校园最后一片净土被侵蚀的脚步。

 

理由二:“潜规则”下的师德缺乏症


  2009年11月8日,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实验高级中学高三·5班学生李金川在学校服毒自杀,他在留下的遗书中说:“我很不解,为什么越是虚伪越是狠毒的老师官升的越高?为什么社会越发达成长出来的人还不如原始社会的人类纯真?”19岁的李金川不懂,很多人都不懂。


  数月以前,一则“北大副校长说中国70%的女博士都被潜规则”的小道消息开始大范围的流传,有对学术运作规范和博士培养过程略有了解之人深觉此事不值一笑更不值一驳,但也有诸多网友对所谓“潜规则”、“叫兽”起哄声讨。


  陶行知说“言高为师,身正为范”,李金川自杀带给教育最大的悲哀莫过于一名学生用遗书去质问他的老师:你还有没有一点人民教师的样子?

 

理由三:中国式教育折腾


  北大今年公布了一项高考新政策:即从2010年开始,全国部分中学及其校长每年可向北大推荐优秀毕业生,审核合格的推荐生将直接入围北大自主招生面试范围,通过面试的学生,高考时将享受录取线下降30分的录取政策。


  北大是真正的想要“不拘一格降人才”还是仅仅在用口号作秀?所谓的“校长推荐制”与已经实行的“直推生”政策从具体操作上来说并无不同。它或许与被自愿的“择校费”、改头换面的“奥数”、被称为“家长委员会”的补习班一样,改的是口号,“阉割”的是教育。


  如今的教育改革似乎走上了一条折腾之路,以初级教育为例:发现孩子脆弱,就提倡挫折教育;发现孩子厌学,又提倡快乐教育;师生不和谐,再主张和谐教育;感觉孩子创造性不够,又大声呼唤创造教育。这种发生在校园内的虚浮现象,不仅为中国教育的折腾作了新的注脚,而且还拉开了中国教育折腾新的序幕。

 

理由四:在天才诞生之前……


  在清华压抑了四年之后,张朝阳出国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张朝阳与清华大学的张朝阳俨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他开敞篷车,戴黑墨镜,穿POLO,甚至扎马尾。他需要用全新的自我来适应崭新的生活用以洗刷大学留给他的黯然然后重新编织新的绚丽。美国有能发挥他的才能的土壤——没有等级性但有创造性。


  如今的张朝阳在谈及中国教育时仍显得异常激动,可最终也不过只说了这样的一句话,“在培养极富创造性的人才方面,中国传统教育可反省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